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欠发达地区是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很高的地区,“三农”问题特别突出,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人口素质低下,以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繁荣。关键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章以江西省为例,对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对策,对欠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江西农业;农业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晏磊(1969-),男,江西新余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与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邱万龙(1969-),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经济与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陈鹏(1981-),男,江西抚州人,江西省崇仁县白露中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农村中学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10年)规划项目“江西省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0YJ45)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晏磊。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10-0074-05
  
  欠发达地区是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很高的地区,“三农”问题特别突出,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人口素质低下,以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繁荣。关键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江西省为例,江西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拉动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培养扎根农村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是建设农业人才队伍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一、江西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量不足
  江西近四年共招收纯农业类专业高职学生3846人,中职共招收8527人,加上省外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年均约1000余人,江西每年的农业类专业毕业生仅4000人左右。只达到实际最低需求量的1/3,明显滞后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人才不足问题正成为制约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农业职业院校农业专业数量锐减。近十年来,江西农业类专业的开办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目前,江西33所职业院校中,仅有5所开办了农业类专业。在开办农业专业的5所职业院校中,专业数由2000年的35个减至2009年的21个,减少了14个[1]。其中有两所学校只保留了一个纯农专业,部分专业不得不采取两年招生一次的方式,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已开始出现空白,就读学生大部分集中在园艺、畜牧兽医两大专业。事实表明:江西大多数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主要以非农专业为主,甚至有的院校出现“纯农专业”停招的现象。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职业院校轻视农学专业,违反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
  (二)培养质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从招生并轨制度实施的1998年至今,江西省内所有农业职业院校除了部分院校保持农学、园艺、畜牧、农经、植保、蚕桑、兽医等农业专业外,均重点设置了如计算机及应用、酒店管理与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生态旅游、电子电工等非农专业,造成专业趋同,农业特色淡化,质量难以保证。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办学基础条件差,制约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于建设基础差,农业职业院校自身融资能力、偿债能力弱。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一些科学实效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导致农业类院校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实习实训设备严重匮乏,影响了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师资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据调查,近十年来,由于农业类专业急剧减少,许多专业教师被迫改行,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教师的流失率高达50%以上。师资队伍,特别是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流失,制约了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办学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或专业定向教育,旨在造就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2]而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受“精英教育”的影响,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能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要求。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地方农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结合度不高,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趋同,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得到彰显。能结合社会需求、教会学生从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师匮乏。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差,很难培养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强的学生。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师资,教师只能现学现教,甚至出现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深造与培训,知识老化、教学手段落后,极大地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强调:“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同非农业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服务对象和办学方向。农业职业教育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而农村经济的基础和重点是农业生产。[3]成本低、见效快、高效益的农业技术培训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但由于办学形式单一的限制,很多农业职业院校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学制的统一,使得江西农业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进来的学生不愿学,想学习的人又进不来”。这可以从下面的数据中得到证实(见表1)。
   表中数据表明,除赣州农业学校外,多数农业学校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过相关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较差。同时,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强还可以从农业职业院校是否开展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培训或科研项目中得到体现。例如,赣州农业学校是国家教育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赣州农业学校承担了科技部星火学校项目、农业部阳光工程等。2008年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承担了农业部农村沼气培训基地的建设,并负责江西省农民沼气中、高级技术的培训工作。2009年该院设立了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为樟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培训工程,包括建筑工程、汽车驾驶、电工、电子、计算机运用、缝纫加工、厨师等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后推荐就业,效果比较好。但是,这些项目大多数是由国家或上级政府指定的,而由农业职业院校自己发起的,结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培训和研究项目非常少,更为严重的是江西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几年来几乎没有开展过满足地方需求的研究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映了江西农业职业院校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农科类专业招生就业困难
  关于招生难的原因,一方面,受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名额扩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这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当然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本应是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但是,事实上在高教和普教稳步发展的同时,不少农业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主要原因是: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及设施滞后,学生学不到农业适用技术,同时“学历至上”的观念在农民中大有市场。在农民的观念中,读书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后再回到农村干农活没出息。另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学费较高,以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高职学生入学一般要交3000元以上,名优茶加工、畜牧兽医专业费用为3500元/年,而茶文化专业则达5000元/年。这种收费标准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够供养一个子女上农业高职院校。关于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农业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送子女到农业职业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发家致富。当前江西农业职业院校教材过于陈旧,技术过于传统和常规,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削弱了农家子弟上学的积极性,造成招生就业难。
  (二)农业职业院校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对农业职业院校的拔付经费在逐年增加,但仍有许多职教专项经费没有落实,农业职教统筹不够,办学效益不高。有的农业职业院校实验、实习设备多是生产一线淘汰下来的旧设备。有的农业职院校连起码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都没有,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经费投入看,非农专业的经费投入远大于纯农专业的经费投入,用于发展林业、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饲料等农学专业的经费少而又少。经费投入不足可以从江西省部分农业职业院校财政投入与招生的情况对比调查、江西省部分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设备投入情况调查表中得到证实(见表2、表3)。
  (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协调
  现阶段江西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单一,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占绝大多数,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发展缓慢。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周期较长,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为2年,农业高职院校一般为3年。在办学体制上,民办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江西现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学校本位模式,按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通过学校教育培训,向社会供应人才,这使江西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条件要求不高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同时,江西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教育阶段,以学校为主要的学习场所,以班级为主要的学习单位,以学科课程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为其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书面考试来实行。在知识本位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学生的能力素质往往达不到劳动力市场的质量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管理体制改革负面效应没有消除
  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了8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许多强农惠农的政策。但迄今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出台扶持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招生、就业和办学经费投入政策,农业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现阶段职业教育实行以地方教育部门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行业部门的联系出现断裂,对农业职业院校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一直在延续。首先,农业职业教育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农业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在同一种设计目标和同一种制度框架下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弱势致使农业职业院校逐步被边缘化。[4]其次,农业职业院校管理以地方教育部门为主,缺乏全国性的统筹,尤其缺乏与国家农业布局的统筹协调。地方出于局部地区利益的考虑,大量农业职业院校被随意合并。再次,农业部门对农业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弱化,工作重点转向农民技能培训,不能将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和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直接传达到农业职业院校,引导农业职业院校发展建设和教学改革。
  三、发展江西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调整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对农业职业技术岗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开发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两个方面。针对当前江西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人才培养规格上来讲,市场急需的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面,尤其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技术应用问题往往更为复杂、综合,涉及的不只是某一专业的知识,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知识储备。[5]其次,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尤其应具备解决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较好的操作技能。再次,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任务是依靠群体协作来完成,因此,现代农业职业技术人才还应当具备与人和谐共事、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推进教育模式改革
  首先,要加大专业设置改革力度。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设置专业,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大力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应现代农业的特点,宜“浅”不宜“深”,突出技能运用。在抓好主要技能和必备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准确把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现代农业知识平台,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农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再次,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原则首先,面向“三农”办学。农业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在育人中兴农,在兴农中育人”的办学宗旨,在科教兴农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农业职业院校为服务“三农”可以在当地各乡村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资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多渠道、多手段的农业技术服务。其次,开发新的农业技术,实现农、学、研一体化发展。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的人才、信息、技术优势,把农业专业教育与其相关的产业开发、农业技术研发结合起来使实训基地既有教学功能,又有生产及经济效益功能,实现基地和校办产业“服务教学、科技示范和市场创收”的三大职能。江西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在结合当地优势和特点,确立以旅游、园林工程、农业种植、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配送等为主的产业开发项目,为产品提供服务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再次,开展创富教育。农业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农村需要的大批初、中级“乡土”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业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中积极开展以激发潜能为基础,以培养农民的创富心理、创富技术和能力以及创富行为等创富素质为主要目的创富教育,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务本之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子弟和农民自己的精神面貌,使教育在兴农、兴乡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和根本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
  首先,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进修。“请进来”就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尤其要重视从科研院所、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等,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到校任教,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实践技能教学。其次,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培养。目前,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专业队伍不足以形成骨干群体,难以产生“名师效应”。专业团队中的专业带头人是核心和关键,必须加强培养和选拔专业带头人,让他们脱颖而出,并为他们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再次,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去农村、下基地、到企业,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并设立专门的奖项,表彰和奖励在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转化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另一方面,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实践锻炼,安排他们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并作为评定职称、定级、评优的考核内容。
  (五)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每年安排农业职业院校一定数量的纯农专业学生的免费培养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包括农业高职院校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涉农学生免费入学,学费由财政全额拨付,以激励考生积极报考农业职业院校的农业类专业。其次,政府应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制定出台扶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农业职业院校纯农专业实行单独招生,以改变江西农业职业院校的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极不相适应的现状。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用于加强农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再次,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目前,江西已初步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为主体,乡镇农校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进行全面调研,对全省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加大推进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筹划工作,推动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一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7.
  [2]农少麟.改革农村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3]刘辉.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5).
  [4]曹新.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N].学习时报,2003―05―16.
  [5]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2.
  责任编辑 刘扬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4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