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育漫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观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而且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也起着决定作用。那么,作为家长,面对学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呢?笔者根据自己实践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只有民主的家庭,孩子才能放得开,才敢向大人尽情诉说,说出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学校的不满。孩子“说”过之后,就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心理轻松。如果他们的困惑和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能够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目标明确,加倍努力;作为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就家长教育子女问题在北京市900多名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他发现,有30%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有30%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干涉;有70%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只有30%的家长属于温暖理解型,能和孩子融洽相处。而他对1997年录取到北大的32名全国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状元的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
  
  在现代社会,成功是由自律、自信和自如的人际关系构筑而成的。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自信应从小培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应多给予鼓励。《西安晚报》上登载了郭振亚的一篇文章《多给孩子竖竖大拇指》,笔者读后感触颇深。文中介绍了一位母亲,当她的儿子上小学时,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学生,你儿子排47名。我怀疑他智力有问题……”回家后见到儿子,母亲却竖起了大拇指:“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名28……”儿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等候着老师指责她的儿子,结果她没有听到。散会时,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回到家里,母亲再次向儿子竖起了大拇指:“班主任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三年后孩子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了,她儿子居然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这位母亲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家长竖起的大拇指,会激励孩子自信、上进;而家长无休止的指责只会造就孩子自卑、怯懦和谨小慎微。
  
  三、与孩子一起活动
  
  家长平时多与孩子一起上街、郊游、锻炼,让孩子感受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和风光秀丽的大自然,培养孩子的审
  美情趣,启迪孩子的智慧。爱迪生的母亲堪称这方面的典范。有经验的家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和孩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让孩子当老师,自己扮演学生,让孩子尽情地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反,那些让孩子一味死做题的家长,只会把孩子训练成做题工具。久而久之,孩子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由讨厌学习发展到讨厌家长。在这样的情形下,家长对孩子还敢有什么奢望?
  
  四、给孩子劳动机会
  
  首先,劳动能使孩子快乐。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备至,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既让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又让孩子讨厌家长。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经过50年的研究后认为,多给孩子一点自由,让其参加适量的劳动,反而会使孩子快乐。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锻炼了才干,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还发现:孩子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那些童年活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友广阔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而且失业的可能性要小15倍。那些童年时很少工作的人,犯罪被捕的可能性很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其次,劳动能使孩子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每当孩子做错了事,父亲在大加训斥的同时,母亲则一把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向孩子哭诉委屈,可孩子往往并不会领情,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丝毫悔改表现。这是语言的说教,怎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想是因为大人所念的“苦”经,孩子并未感受过,所以孩子没有产生共鸣,时间长了反而感到厌烦。大人针对孩子的表现,一脸茫然,无所适从。但如果能让孩子走出保险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无须多言,孩子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就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体会到父母谋生的艰难以及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就会真正反省自己,并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过失。许多人正是在这样的刺激下,改邪归正,奋发图强,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但这需要大人给孩子求学时提供一个体验人生的机会。可惜许多家长对此非常吝啬,这不能不说是家长们的悲哀。
  在我们强调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切莫忽视家庭教育,应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6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