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机制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相互融通性,借鉴了世界各国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做法,并对我军目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审视,积极探索创新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模式和机制,以期为完善我军军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国民教育;军事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大力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培训员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军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军事人才的需求。深挖国民教育资源潜力培养军事人才,不仅能利用节约的军费集中力量办好具有军队特色的高质量院校,而且能使我军及时吸收地方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军队院校培养人才的起点和质量,对于我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事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借助地方教育资源培养急需军事人才,已经成为我军人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人才引进数量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美国陆、海、空三军学校培养的生长军官约占每年新任命的17%左右,来自后备军官培训团的新任命军官达60%以上(陆、海、空三军的比例分别为75%、40%、50%)。俄军依托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数量占每年新任命军官的25%左右。依托地方大学培养输送军官的数量几乎占英军军官的100%。英陆军军官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日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官占日军每年新任命军官的45%左右,日军军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6.4%,其中研究生占30%。而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达1260万,全国计划招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达20多万,但我军这几年接收的地方大学生的比例仅占到生长干部的1/4,相比西方国家,这一比例明显偏低。
  
  (二)在培养层次、结构和方式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部队需要
  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急需各类高层次的人才。从最近几年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实际情况看,人才的引进主要局限于本科生的培养,特别是国防生培训。相对来讲,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部队急需的高学历人才和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所占比重偏低,部队某些重要岗位所面临的人才短缺矛盾未能得到有效缓解。从引进人才的专业范围来看,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主要是对部队一般干部的培养,没有完全涵盖军队人才建设工程中的指挥军官、参谋、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士官5支队伍,依托培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军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另外,在依托培养方式上,也主要以普通高校招收选拔国防生、招收普通高校毕业生入伍为主,而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联合办学、组织军队人员到普通高校学习深造和特招等方式,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推广使用,依托培养的功能和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在人才选拔培养相关制度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出台以来,先后共下发了20多个文件,涵盖了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规范了一些主要的标准和要求,但是还存在标准化、程序化程度低,可操作性差,政策界定模糊等问题。在工作中由于对文件认识理解的差异,采取的工作方法和标准不同,导致了一样的文件政策选出来的后备军事人才质量不一样。在国防生选拔方面,目前,我国国防生的来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二是从在校的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就近几年的招生形势看,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生源总是略显不足,部分省份的国防生大多是调剂录取的,生源质量不高。每年新生入学时,选培办不得不从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补足招收计划。另外,选培办每年还要从低年级中选拔一批国防生进行培养,重复选拔使国防生的生源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遴选的军队干部,也存在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机制的创新构建
  
  实践证明,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已无法独自承担军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日等,早已依托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知识优势为军队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扩大、充实现役和后备役军官队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人才培养的趋势。
  
  (一)拓展军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依托国民教育的培养方式上主要以普通高校招收培养国防生、招收普通高校毕业生入伍为主,而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联合办学、组织军队人员到普通高校学习深造等方式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推广使用,依托培养的功能和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依托地方高校时需要将多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有机结合。一是对初级人才培养采取“接力培养”模式。在继续坚持国防生、定向生、代培生、征召入伍等制度措施,大力推行“4+1”接力培养初级军事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可增加“2+2”或“3+1”等培训模式,即学员在地方大学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技能后,再到专业对应的军事院校学习军事基础和军事技术技能,完成本科学业,也可实行在地方大学“入学即入伍”等模式。二是对中高级人才采取“委托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联合办学方式,从部队选送、选派部队急需专业的军事人才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教学机构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课题攻关等形式进行深造培训。三是根据部队对专业岗位人才的需求,采取“按职选用”模式。适度增加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建成一支满足需要、结构合理、能力互补、专业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从我军最近几年依托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来源主要限于本科生的培养,特别是国防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事人才只是针对军队的一般干部而言,还没有完全涵盖军队人才建设工程中的指挥军官、参谋、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士官这五类人才,依托培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军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此,还需要不断优化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结构。
  
  (二)健全军事人才培养制度
  虽然在国发[2000]9号文件《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中,对其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组织领导、培养方式、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 体操作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选拔、培养、分配、继续教育、服役年限、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特殊优待等工作,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后备军事人才的举措纳入法制化轨道。要继续完善工作运行和保障机制,不断规范和推动选拔培养工作。国家应该在法律形式明确地方高校权利义务的同时,在政策条件或者是经济补偿上向开展依托培养工作的高校予以倾斜,比如在中央地方财政教育支出部分给依托高校增加额外拨款,或者是在招生政策上予以优惠政策,从而提高高校的积极性。另外,总部应联合教育部研究制定高校依托培养工作评估办法,将依托培养工作纳入高校办学评估内容,定期对承担依托培养任务的高校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后备军事人才的军政训练应逐步走规范化和基地化的路子,总部(军兵种、大军区)可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选择部分部队、院校或教导机构,建立国防训练基地,并将相关经费、物资、器材保障纳入全军统一保障体系,实施计划保障。
  
  (三)制订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要围绕后备军事人才的学习生活、军政训练、日常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尽快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在后备军事人才中积极开展“争先进,当优秀”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优先发展党员、优先享受优惠待遇、优先担任骨干;对学习成绩比较差、军政训练达不到要求、不服从教育管理的学生,进行淘汰和处罚,形成人人赶先进、人人比先进、人人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在这方面,西点军校堪称世界军队院校的典范,他们的奖励、淘汰制度异常严格,新学员入校后的前3个月淘汰率就达15%左右,能完成4年学业顺利毕业成为军官的,只有75%左右。同时,美军在吸引、奖励优秀军事人才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美军的科技人才不仅享受与同级指挥军官一样的生活待遇,而且还有许多特殊的附加待遇,在总体薪金待遇上,科技人才比同级指挥军官要高出20%左右,科技人才在职务晋升、家庭等方面还有许多优惠。由此可以看到,我军在引进和奖励优秀军事人才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保证有大量新型优秀军事人才能够不断的立志投身国防。
  
  (四)做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扎实做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工作质量的关键。一是打牢思想政治根基。相关培训单位应遵循国民教育规律和后备军事人才的素质要求,积极探索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思想教育路子。深入宣扬现代战争的高科技走向,宣扬人才因素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望部队为优秀人才提供的广阔舞台,有效激发地方青年的从军热情。同时,还要积极将国防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国民教育课堂教学之中,积极开展爱党爱国奉献、爱军习武、革命光荣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等专题教育,不断强化爱党、爱国、爱军意识。二是要扎实搞好军政训练。各相关培训单位和部门要切实抓好总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的落实,把军政训练课程作为后备军事人才必修课纳入到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同时,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充实军政训练内容。各管理单位要指定和选择具有较高承训能力的部队、院校或训练机构作为后备军事人才军政训练基地,参照新兵连模式,组织进行封闭式集中军政训练。三是抓好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后备军事人才的学习进程,适时召开教学形势专题分析会,共同研究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四是加大日常教育管理力度。要按照军队《三大条令》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有关要求规定,针对国民教育特点,研究制定日常教育管理规定和措施。对后备军事人才集中住宿、集中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设立模拟班、排、连、营等组织机构,并建立考勤登记、内务评比、请销假、早操、班务会、军容风纪检查等教育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组织领导能力。
  
  (五)抓好生源“入口”关
  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调整招收和选拔计划的比例,增加在国民教育系统内选拔数量。适当放松通用专业和高学历人才的招收选拔限制,严格标准,保证生源质量。在坚持“宁缺勿滥”原则的前提下,切实把好“四关”:一是把好思想政治素质关,实行“谁考核、谁负责、谁签字”责任制,采取内查外调、复查复审的方法,切实把握招选对象的表现、主要社会关系政治表现等情况,确保政治合格、思想纯洁;二要把好科学文化素质关,对招选对象的科学文化素质要进行全面跟踪比较,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三是把好身体心理素质关,加大身体心理素质检测力度,对招选对象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和心理测试,坚决把身体虚弱、病残不健康,性格孤僻不完善,心理脆弱的招选对象淘汰。四是把好综合能力素质关,通过预设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给出新知识、赋予新任务等方式方法,综合考察招选对象的认识分析、研究解决,理解接受、表达运用、组织管理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切实把那些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好、党员、优秀团员和学生干部优先招选到军队中来。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责任编辑:姜 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7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