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持久性的知觉活动,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那么,在科学课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运用多种感官,展开观察。例如,教学“研究材料的特征”一课时,可以采取“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学生能较快地掌握不同材料的外部特征。学生观察物体有时还得借助仪器,如对蔷薇花丛的观察,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小昆虫,比较它们的不同。如用显微镜看看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等等。
  2.指导详尽描述,领略真实。如《蔷薇花丛》 一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观察小植物、小动物,亲近它们、爱护它们,让学生描述花丛中的各种动植物,还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花丛中的各种动植物,并观察其特征。在“米饭的观察”中,教师鼓励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描述米粒,并在观察结果的描述中,尤其注重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对现象的解释分开,让学生领略到观察的真实性。
  3.融入研究实践,提高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丰富的观察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观察方法与技能的实践积累中来。如观察大树,为学生提供图画、拓印、制作标本的方法,观察鸟、蝗虫,采用分步接近观察法等。测量和比较是观测中非常重要的观察方法,在指导学生对叶的大小比较、蝗虫大小比较、纸的厚度比较、水的多少比较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经历,学会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其他的观察活动中去。同时,帮助观察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其他同学的活动中得到帮助和启发。
  4.思考表面现象,深入本质。观察不仅仅是获取和积累一些表象,更重要的是对所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抽象活动,透过直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上升为理性认识。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可能获得实质性观察能力的提高。在“淀粉消失了”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淀粉糊里加唾液,摇晃之后再滴入碘酒,瓶中的液体不再变蓝了,与前面已经构建的认识产生矛盾,这是为什么?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得知一瓶液体不再变蓝,是液体里的淀粉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会使碘酒变蓝。
  二、巧妙渗透观察方法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方法非常重要。
  1.“显现”观察法。如在“冷和热”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做水的传热实验时,他们认为水是透明的,看不到水在流动。教师设计了在盛水的烧杯底部放一粒高锰酸钾固体。然后在这一点加热,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粒高锰酸钾固体的变化。慢慢紫红色的高锰酸钾固体随着水散开了,一缕一缕向上流动。“我看到水的流动了”,学生惊喜地叫道。我告诉学生:“这是‘无中生有’观察法。空气也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要观察空气的传热也可以用什么方法呢?”教师的启发使学生触类旁通、举―反三。有的学生马上想到,在空气中也可以放入某种物质,亦可化无为有进行观察了。有的同学就想到可以点蚊香,点香烟,等等。这一“无中生有”观察法,降低了观察的难度,又调动了学生的观察积极性。
  2.验证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先让学生说出儿条不同的食物链,教师追问:“它们既然都是食物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学生分小组观察比较,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只是给学生指引―个方向:“既然都是食物链,一定有相同之处。”让学生学会学习。运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
  3.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例如,在教学《油菜花开了》《豌豆荚里的豌豆》等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花的结构和豌豆种子的数量了解它们的特点。利用比较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初步获得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4.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让学生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如教学《油菜花开了》时,指导学生观察油菜花可以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按照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感兴趣问题进行探究。观察蜗牛、观察蚂蚁可引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获得对小动物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等比较完整的认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9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