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就业教育新模式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就业教育“五化”“四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就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教育;项目化;社团化;实践化;网络化;社会化
  
  一、注重就业教育队伍建设,有效实现就业教育“四结合”
  
  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教育队伍时,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组建教学骨干队伍,并将其分成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创业指导、社会适应等五个教学组;(2)开展师资培训,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到学生中去、到企业中去、到其他高校去,开展调研和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3)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预制教案、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分析总结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就业教育教材;(5)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方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就业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二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纳入就业教育队伍体系中,根据现代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成才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三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团委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相结合,进行职业目标探索与定位。四是坚持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为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通过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化,适应高职教育规律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就业指导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指导方法,使各项目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其实际需要,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大一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动力,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的问题,讲授“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在大二主要帮助学生确立就业观念,解决就业思想和就业去向问题,讲授“择业观”“择业心理”“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在大三主要进行社会适应教育,解决如何适应社会、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讲授“就业程序”“社会适应”“岗前职业教育”等内容。这样,就把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前移到学校,从“什么是工作、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怎样工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应高职教育的规律。
  
  三、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化,多方位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1.就业教育社团化
  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这一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密切配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作就业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开展网上、课外就业咨询服务,引导学生坚定信心,学会生存。
  2.就业教育指导实践化
  将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合理定位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专业培养目标社会调查,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实践促成才、实习促就业的生产育人工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岗位职责,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初步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求精求新的精神,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3.就业教育网络化
  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建立就业管理平台,开设网上就业教育在线课堂,向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形势,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进行比较,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面试技巧、求职礼仪、交流与表达、必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毕业生维护合法权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简历,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网络化。
  4.就业教育指导社会化
  将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邀请企业领导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和能力素质的双重准备。邀请企业领导、优秀校友参与教学大纲、实训实操环节和方案的修订工作,建立企业与毕业生交流、对话的有效平台,促进就业教育工作。
  责编:一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0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