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2007年高考理综(湖南卷)生物试题的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今年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和往年一样,题型、分值、试卷结构等均保持相对稳定,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注重学科内综合及应用,注重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语言组织、提取信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生物学教学。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生物试题只有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其中单项选择题5个,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和往年一样,选择题共30分,非选择题共42分,总分为72分。但跟前两年试题不同的是,两道非选择题都由填空和实验设计两部分组成,增加了填空题的分量。
  第一,内容源于教材,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受题量的制约,考查内容覆盖面不是太广,还是像前两年一样,突出了中学生物学的主干内容:生理学和遗传学。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第5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第二,注重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适当降低了试题难度。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全部都是开放式试题,2006年减少了开放式试题内容而增加了4个填空,今年进一步增加了填空题的分量,填空题多达20空,分值增加到23分,降低了试题的总体难度。
  第三,试题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两道非选择题的前面部分都是填空题,学生通过填空题完成对题干信息的处理后再做后面的非选择题,填空题实际上是后面知识的铺垫。试题层层推进,既为学生提供了实验设计的信息和情境,又使得试题有了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作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30题:该题是一道填空及实验设计题,其出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验设计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这道题的难度梯度合理,前面容易后面较难,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该题第Ⅰ部分通过学生很熟悉的玉米和小麦两种植物叶片的染色实验,让学生理解区分C3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这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接下来通过一种虚拟的植物叶片的染色实验,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也应该不难,但部分学生也许过于“熟悉”书本内容,认为没有这样的植物而不敢作答或乱答一气。
  第Ⅱ部分的第(1)小题是一道实验步骤改错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及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两种未知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和蒸馏水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差异,由此来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枝生根的适宜浓度,其依据的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插枝生根需要适宜的浓度,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能促进生根。因此,应该想到这两种浓度存在三种可能:都高于适宜浓度,或都低于适宜浓度,或一种高于而另一种低于适宜浓度,分三段去设置浓度梯度进行实验,才可以找到适宜浓度。这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道很有选拔作用的好试题。
  从答题情况来看,常见错误如下。
  第Ⅰ题的前面部分是很简单的填空题,学生只要基础知识扎实,理解c3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很容易完成的。部分学生正是因为基础不牢,不知道小麦和玉米哪种是c3植物,哪种是c4植物,从而将“小麦叶片的叶肉细胞被染色”答成“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有些学生不清楚碘液与淀粉的染色原理。答成“脂肪或蛋白质与碘液反应呈蓝色”;还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答题指向,而将小麦、玉米答成“单子叶植物”。后面部分要求通过一种虚拟植物的实验结果推测该植物具有c3和c4植物的特点,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大胆的判断能力而不敢下结论,也有学生断章取义“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从而得出了该植物是“阳生植物”的结论。
  第31题:该题是一道有关遗传知识的题,出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遗传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该题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第Ⅱ部分其实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注意了难度梯度,先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按要求填写基因型以达到实验目的,然后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实现另一个类似的实验的目的。学生只要按照第一个实验方案的程序,依葫芦画瓢,是很容易达到试题设计要求的。这样既保证了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测试,又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该题由于在答卷的设计上不够醒目,在问题的设计上逻辑欠严密,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陷阱。出题者希望学生记住“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显得比较机械。这对那些对课文知识不是很熟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由于有些学生有了“自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的先入之见,造成部分学生在后面写基因型的时候不敢在Y染色体上写等位基因。当然,正因为这样,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作用,突出了对能力测试的要求,是一道成功的题。
  从答题情况来看,常见的问题如下。
  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遗传定律掌握得不好。他们对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的概念等知识了解不深。如对雄果蝇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雌蝇还是雄蝇乱写一气,显然没掌握交叉遗传的特点;将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写成“常染色体”,显然是不清楚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审题能力差,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中已经说明果蝇刚毛和截毛由x和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当多的学生在写基因型的时候还是不敢在Y染色体上写基因,一方面受前面“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能进行知识迁移,不明白x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面也有等位基因。题目要求写雄性基因型的地方,有些学生偏偏写成雌性基因型,而要求写雌性基因型的地方,有的学生又偏偏写成雄性基因型。第二个实验方案要求“最终获得的后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相当多的学生写成了“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这反映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到干扰。
  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相当多的学生受题干中“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的影响,认为只能从规定的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杂交子代不能作为下一代的亲本,生搬硬套。有些学生就是将题干中提供的四种果蝇两两杂交,胡乱拼凑,根本没有考虑是否能够达到试验的目的,造成严重失分。   书写不规范,不熟悉生物学科的基本常识。很多学生将“雌”字写错甚至写成“此”,有的学生将基因型中的x、Y写成小写x、y,还有很多学生将xBxh写成XByb或XxBb,将xbyB些成yBxb,甚至将x和Y、B和b写得让人无法分辨。这在评卷过程中屡见不鲜。写遗传图解时,有不写杂交符号x的,有不写箭头来表示产生子代的,只写基因型不写表现型的,也有将基因型和表现型对应关系写错的,各种错误比比皆是。
  
  三、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启示
  
  第一,加强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回归教材,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发展能力。从近两年的命题趋势来看,试题增加了填空题的分量,这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脱离了基础知识而一味地去做新题、难题,想当然地去建造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
  第二,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第30题和第31题的两个实验设计题来看,很多学生对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还是很熟悉的,但要解决具体问题时,却漏洞百出,造成严重失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真正吃透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础,要在实验中培养能力,在实验中体现能力,纯粹地讲知识点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学生应该理解所学实验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要明白生物科学中的任何一种结论都来自相关的实验,脱离实验的教学是培养不了高素质人才的。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建立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识,掌握实验方法并培养科研能力,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准备。
  第四,教学中要注意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在阅卷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语言描述不准确,造成不应有的失分。生物学科有一整套规范的符号和习惯用语,如果学生连这些标准都没掌握,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得规范,如对基因型的书写要标准,对遗传图解的书写要完整。教师教得不规范,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守规矩的。一点规矩都没有、凡事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的学生是不可能服务社会的。教师规范地教,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能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7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