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样流水别样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七律《登高》中(前半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的滚滚长江,同样是借景抒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李白借滔滔长江之水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绵绵友情似江水。杜甫借滚滚长江之水抒发一腔愁苦之情,也就是诗人在“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的意象在古诗中是非常丰富而典型的。我曾经读过的几首关于流水的古诗,很有意思,现辑录于此,与诸君共赏。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为《汴河阻冻》的诗,写道: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入不知。
  诗人看到汴河表面结冰,而冰之下,水仍在奔流不止,联想到似水流年,慨叹岁月无情,人生苦短。这正是孔夫子所说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杜牧把人生比作“冰底水”,“日夜东流入不知”一语警人。时间无声无息,无形无痕,恰如冰下之水,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出。人们对于时间的不自觉,往往缘于此。杜牧的诗比孔子的话更贴切,也更能警策人心。
  唐代诗人韩琮在《暮春送别》一诗中写道:“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到了清代,有个诗人写帆舟夜行江上的感受:
  云自孤飞月自明,蒲帆十丈剪江行。
  今霄浪拍金焦外,陶尽英雄是此声。
  作者夜行江上,耳闻浪拍礁石之声,顿生历史仓桑之感。此诗亦是借物寓理,借流水表达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之意。与杜牧诗相比,略带悲壮,而又颇有气魄,诗的意境也胜出一畴。
  流水的形态是变化多端的,它的声、色、清、浊,冷、暖、动、静,引起诗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
  宋代林稹的《冷泉亭》写道: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这首诗写“冷泉”在山林时,清亮透明,沁人心脾,可谓“不受尘埃半点侵”。一旦流入“西湖”这富贵繁华之乡,灯红酒绿之地,承载歌舞之船,便不再有昔日的清纯洁净了。看似写水,实则写人。
  像这样别有寓意的诗还有两首: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夜宿灵鹫寺
  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溪终夜呜。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句句写水,语语双关。这两首诗中,诗人将流水人格化。白居易描写天平山上的白云泉与白云相伴,悠闲自在。可以看作是作者心态平静,向往闲逸生活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婉劝”泉水不要流到山下去,为本已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杨万里这首诗,在《中国十大流派诗歌》中解释为讽刺士大夫在朝与在野的不同表现。我则认为诗不必做这种“胶柱鼓瑟”的解释。读者自可由“水态”联想到种种人情世态。
  如果说杨万里只是借物喻人,还比较含蓄的话,那么刘禹锡则是“直言不讳”了。他的《竹枝词》写道: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是呀,水不平才流,风激之,则荡之,而世人无端“兴风作浪”,则叫人防不胜防。小人心之险恶甚于险滩之水。想千年之前,几度被谗遭贬的刘禹锡,对于“无风起浪”的小人该是多么痛恨。这首《竹枝词》不知包含多少悲愤之情!千古而后,又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鸣?
  还有一首写奔流之水的诗,不记得第一次是在什么地方读到的,只记得当时读后很激动,把它抄在一本成语词典的扉页上。诗是这样写的: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托物言志,借瀑布之奔流不止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抱负,以及不甘平庸的人生理想。诗句中洋溢着一股令人振奋的豪情,读来使人倍受鼓舞。古人说诗能陶情移性,信然!
  (作者单位:邵阳县红石中学)
  
  责任编辑 李茂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7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