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由“传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可见,新课程实施的中心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知识、思考、兴趣等参与教学活动将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之所以不受学生的欢迎,原因很多,而学生参与不够或参与程式化是一个突出问题。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魅力呢?
  
  一、把尊严还给学生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这颗生命的火种,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新的课程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这种新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我任教的班级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也有智力平常、性格十分内向的学生,课堂上我经常创造各种机会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展示自己。有一次,轮到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女生发言,她紧张得浑身哆嗦,一声不吭,周围的同学还不时发出笑声。为了帮助她度过这一关,我建议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加油,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她很好地回答了问题。后来,这位同学变得越来越自信,上课也逐渐活跃起来。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不同的观点并存。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一单元“我的角色,我的责任”时,教师要求学生写出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并写出每个角色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然后把自己最想抛弃的角色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再依次把第二个、第三个想抛弃角色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学生在明确任务后,进行讨论。大部分同学确认的角色有子女、学生、朋友、陌生人、游客、社会成员等,有的同学最先抛弃的是游客,有的是陌生人,有的是社会成员。学生们在选择中既有痛苦,又有快乐,学生不断地讨论和争论。教师任学生思绪自由“驰骋”。在讨论中,学生们都发现,每一种角色在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扮演好不同角色,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在讨论中,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教育目标在不露痕迹中悄然实现,学生也在自我选择中认同了教师的观点。
  
  二、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在课前查阅很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地讲得很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知识都讲完,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能完全理解的知识,坚决不讲;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详细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完成。从而把课堂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分析九年级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本框内容,学生发现本框内容虽然多,但都是以“基本路线”为中心的内容,接着让他们自学,找出与之有关的知识点,并编成题目,等待交流。对于找得多和习题编得巧妙的同学,给予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时而讨论,时而沉思,过了一段时间,一只只手举了起来,这时我又给他们来了一个小小的刺激“轮到发言的同学,出示自己的题目后,可随意指定教室里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一人回答他的问题”。这下,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有的同学设计的问题巧得让我都望尘莫及,而且学生在课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滔滔不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我发现,本框内容需要讲的只有两个:一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二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一节课很快结束,这节课我讲得很少,但学生却学得很多、学得扎实透彻。
  
  三、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能是真正的知识。”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求教师必须营造民主愉悦的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活学活用。
  例如,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学完后,我就问学生,你能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吗?学生一听马上举手抢答,他们讲了坚持党的领导、“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至此,学生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以为肯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此时我却说:“难道就这些?赶快开动脑筋,我们来个比赛!”同学们的表情一下子由轻松转为严肃紧张,他们有的翻书查阅,有的深思,一会儿,他们又兴奋起来,而且积极性要超过上次,最后补充: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实施科学发展观等等。如果这些内容由老师归纳后“灌输”给学生,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索然无味;而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不仅让他们能够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感到知识得来“辛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活泼刺激,有成就感的教学情境,这是学习兴趣的支柱,也是课堂生命力所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思想:教材是专家编的,他们具有绝对的权威,本来学生在教师和书本面前就有畏缩感,教师再这样一宣传,学生就更不敢越雷池半步了。相反,如果教师说:“关于这个问题仍有争论,仍未下最后的结论。”那么学生就敢于进取,积极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例如,我们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时,向学生解释生产力的概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概念是否完善?如果不完善,你能补充吗?”很多学生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教室十分热闹,纷纷补充“保护”、“充分利用”、“合理利用”……总之,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总之,我们要真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契机,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9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