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对城市而言农村课程资源就贫乏得多了。这就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开发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来丰富语文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教多年来,我尝试着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1.通过《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就拿高一语文第一册来说吧,《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秦伯究竟给了晋文公什么帮助?只要看了《语文读本》中的《重耳之亡》就可明白。读《〈名人传〉序》,如果能先读《语文读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弥盖朗琪罗》就一定能理解得更深刻。总之,每学一篇文章、一个单元,都可以在《语文读本》中找到相应的延伸阅读。
  2.通过报纸杂志的阅览,使课文教学紧紧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有许多是经典名著。这些文章的学习确实能增长学生的才智。但也不否认,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有时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利用报纸杂志,不失为使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简便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强调让学生多注意学校的报亭。同时也可以开设阅读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使语文贴近时代的脉搏,让学生走进社会,不仅可以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老师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让歌声充满课堂。
  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一些相通之处。许多朗诵者总喜欢配上与其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曲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所学的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我在学生学完这些词后,总会让他们听听、唱唱这些歌。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会更有兴趣,同时也会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印象也更深刻。还有一些新诗也被改编成了一些流行歌曲。比如:《雨巷》、《错误》等。将这些歌曲引入课堂,同样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改编后的歌曲并非都能很好的体现出原诗的意境或情感。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让电视进入教室。
  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让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特别是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广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老师适时合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从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做生活的有情人。
  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尤其是身处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9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