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小视的“零言碎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蜜,可以粘住一切。”作为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的一种工具,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交际语言……都是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一种载体。几千年人类语言文明的沉淀,各行业不同的语言特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思索的东西。
  教学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语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材的灵活性加大了,与生活的关系也更贴近了,这就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总少不了一些“零言碎语”,它们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主体的教学语言,它们分散、零碎、可有可无,但是,少了它们,一堂课的教学就像做一件衣服,少了精心布局的细针密缕,就难以构成完美无缺的艺术品。课堂教学语言涉及方方面面,本人就从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教学日常用语出发,以思想品德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听课指导时所看到的一些课堂实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引入语要精练,紧扣课文,诱发感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改变。刚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某些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还处于延续思维状态。因此,导入新课在情境的设置上就不能故意绕圈子、走弯路,从而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教师在教学语言上不能口若悬河而不着边际,故弄玄虚而离题万里,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如坠云雾,注意力分散,在理解的基础上难辨是非,倍感吃力。
  有一位年青的女教师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等特征,常使用观察法、直观教学法导入新课。比如有一天她踏进教室准备讲授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第二框《学会调控情绪》时,正值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回来,上课的正式铃声响了,学生的情绪还未稳定,这时她没有急于讲出主题,而是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出了几个大字“好极了!糟透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这几个字吸引住。于是她提问:“课文第64页三幅画中的男孩和女孩为什么对待同样一件事――‘下雨’的看法会截然不同呢?”学生回答后,她引出观点: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联系的。由此可见,开门见山的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气氛一下“热”起来,使学生在瞬时间就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激起思维的涟漪和浪花,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合作探索新知。
  二、过渡语要简洁风趣,衔接自如
  过渡语的主要功能是穿针引线,连接课堂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把一个一个教段(教学板块)自然向前推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从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的。因此,从一个新的知识讲授到另一个新的知识,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性,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通感,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产生认识的矛盾,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在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同化新知。过渡语经常是一两句话,多用指示代词、重复词或承接性的词语,目的在于穿针引线,上下勾连。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珍爱我们的生命》中关于“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个内容时,她这么说:“我们来阅读教材第29页的小故事,看一看伐木工人在其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拯救自己的生命的?当遇到如此艰难的抉择时,你能果断地选择求生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和理解,同时提高阅读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即让学生的思维之舟,在知识的长河里“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提示语要简明扼要,新颖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
  思想品德课某些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要把这些抽象的观点分析得较为生动透彻,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活泼和幽默风趣,善用比喻,使用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和素材,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提示语一般应当出现在问题较难、较抽象,而学生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它也许是提示思路或者是提示方法。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课《自我新期待时》中“自我新认识”这一内容时,他首先介绍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她们都是绝代佳人,各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誉,但四大美人又都有生理缺陷:西施耳朵特小,王昭君脚特大,貂蝉有狐臭,杨玉环体形过于丰满,以至于走路时的响声不堪入耳。这个事例使学生兴趣盎然,等待着教师的讲解。教师稍作停顿后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四大美人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人和事物都是如此。”又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第一框《学会调控情绪》这个内容时,就特别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理智控制法”中的“自我暗示法”,通过讲述学生十分熟悉的故事“望梅止渴”,然后设计一个问题:“故事中聪明的将军曹操是怎样调节士兵的情绪的?”学生讨论回答后,他就及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论:遇到不良情绪时就在心中暗暗地提示自己的方法就叫做自我暗示法。通过这样巧妙地运用故事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后,再运用理论给学生分析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插入语要短小精悍,榫集自然
  插入语要精妙,生动有趣,富有机智。它用在师生的对话中,或鼓励、鞭策,情动于中;或纠错,情真意切;或挑逗,风趣幽默;或点拨,发人深省……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教学中的插入语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可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话语。二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生深透理解知识。比如,有一位教师在上第三课第二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一个男生不小心把两滴墨水溅到他同桌的衬衫上,两人为此不分场合地吵嘴。尽管“肇事者”一边道歉,一边表示会把脏的衣服给洗干净,但对方一定要他赔,而且要赔一模一样的衬衫。旁边的同学听了很不服气,说:“给你洗干净就是了,又不是故意的,一模一样的衬衫哪儿找?”这时,该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为什么一模一样的衬衫难找呢?”学生们争着回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他又问被溅脏衣服的学生:“看大家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这位余怒未消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接着,该教师顺水推舟地说:“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还有一次,一位教师在板书第七课第二框的框题《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时,因为笔误,把“情趣”错写成“情绪”,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教师灵机一动,在改正的同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师带学生去神庙学习礼仪。老师三跪九叩,学生也三跪九叩;老师焚香,学生也焚香;出门时,老师不小心踩到一块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学生们也纷纷效仿把脚踩到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该教师接着说:“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同学能够及时提出,说明不唯上、不唯师,这正是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通过幽默故事不仅改正了教师本身的错误,而且表扬和鼓励了学生,同时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束语要言简意赅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要想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要求结束语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得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它或者创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氛围,让学生反复揣摩;或者“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课后自寻答案;或者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越想越聪明,等等。
  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绝大多数教师习惯用归纳性的话语或通过做创新的练习题来达到小结的目的;也有部分教师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都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小结方式。有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新学期第一节课《新学校,新同学》准备结束时,用一个“新”字总结:希望同学们在新的起跑线上,一切从“新”字开始,朝着新的目标,努力去实现自己新的梦想。又如另一位教师在学生学完第九课《保护自我》这个内容时,他是这样来进行小结的:遇事一定要冷静,寻求帮助是良策;保全自己真聪明,不可硬拼要智斗;法律武器记心中,时刻不忘“110”。这种言简意赅的总结方式,立即让那节课的主题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作为设计和运用课堂教学节奏艺术的能工巧匠,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勤学苦练,才能娴熟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这门艺术,并用这根艺术魔杖,牢牢地“粘”住学生,使我们上出一节节令学生入迷的好课,收获最优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袁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0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