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际关系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1000多名不同省份的居民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分析得出:人际关系对居民的精神健康有重要影响,并证实了原先的研究假设,即人际关系好有利于正向情绪的产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也高,从而有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人际关系不好则会助长居民的负向情绪,自我评价也低,从而不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并且发现社会资源和主动交往行为对精神健康各维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人际关系;精神健康;精神疾病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1-0119-02
  
  一、问题的提出
  据卫生部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精神疾病患者约1 600万人,精神疾病负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例如有报刊协同有关精神专科医院随机对225名中年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定向精神健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竟有近5成领导干部存在精神不健康倾向,其中外企(私企)存在不健康倾向人员比例最高,最严重的一位被检查者竟存在7项精神障碍倾向。更有报刊近日对北京地区的500名临床医生进行了精神健康状况调查,发现近五成医生有心理障碍倾向。这等结果,真是触目惊心,促进我国居民的精神健康的发展迫在眉睫。在我国居民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的背后,肯定有某些特定的社会条件在发生作用。在众多的结构性因素中,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心理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例如经济收入、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其实影响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其中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研究尝试探究人际关系对居民精神健康的影响,希望能够发现人际关系是居民精神健康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从而有利于从人际关系着手改善居民的精神健康状况,并提高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假设1:人际关系状况通过影响情绪而影响居民的精神健康状况,即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正向情绪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不好的人际关系则会助长居民的负向情绪,从而不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
  假设2:人际关系状况还会影响居民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人际关系好,评价高;不好,则评价低。
  2.变量界定
  因变量――我国居民的精神健康状况。我国居民的精神健康状况由乐观、满意度、自信心、安全感、幸福感、精神紧张、莫名害怕、强迫症、孤独、心神不宁、空虚无聊、心理健康的自我整体感觉、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等项目来反映,其中乐观、满意度、自信心、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正向情绪;精神紧张、莫名害怕、强迫症、孤独、心神不宁和空虚无聊为负向情绪;而心理健康的自我整体感觉和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则为居民对精神健康的自我评价。
  自变量――我国居民的人际关系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可用交往意愿、社会资源和主动交往行为三个指标来衡量。本研究认为通过希望有人主动与你交往的程度来反映交往意愿;通过家庭和睦、知心朋友、人缘等项目来反映社会资源情况;通过与朋友谈心、与亲朋联系、参与朋友与单位组织的活动来反映主动交往行为的情况。
  3.资料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肖汉仕教授主持的国家课题“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学研究”。该项目组于2008年从我国的中、南、东、北、西部地区选取湖南、广西、上海、山东、甘肃五省市区,采用分性别、地区配额,再偶遇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及心理测量表1 500份,回收1 437份。其中男性765名、女性672名,对象年龄为15~76岁,平均35.03±8.94。小学及以下130名、初中227名、高中(含中专、技校)418名、专科305名、本科220名、研究生137名。居住地构成:城市465名、城镇398名、农村572名,职业构成:工人102名、农民176名、公务员50名、专业技术人员52名、退休人员38名、各级各类学生986名,其他33名。样本属于以往无精神异常史,目前心身健康的正常居民。
  本研究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
  1.我国居民人际关系与其精神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1我国居民人际关系与其精神健康的相关矩阵
  注:**P<0.01
  从表1可以看出:正向情绪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都与人际关系的各维度有显著相关,其中与社会资源的相关最强,正向情绪与社会资源的相关强度为0.445,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资源的相关强度为0.398,说明居民的家庭越和睦,知心朋友越多,人缘越好,越有利于正向情绪的产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的评价也越高;与主动交往行为的相关其次强,强度分别为0.392,0.322;与交往意愿的相关最弱,强度为0.197和0.106。从表1中还可看出负向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人际关系越好,负向情绪产生的频率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其中负向情绪与社会资源的相关最强(-0.310);其次是主动交往行为(-0.278);最后是交往意愿(-0.121)。
  2.我国居民人际关系与其精神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我国居民人际关系与其精神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注:**P<0.01
  分别以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为因变量,以人际关系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人际关系各维度对于正向情绪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社会资源和主动交往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强(P<0.01),Beta值分别为0.320,0.190,而交往意愿显得要弱一些(P<0.01),Beta值为0.090。社会资源和主动交往行为对负向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的预测作用也很显著(P<0.01),社会资源和主动交往行为对负向情绪的预测强度Beta值分别为0.225,0.140,对心理健康自我评价的预测强度Beta值分别为0.324,0.133;而交往意愿则对负向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不具有预测作用,p值分别为0.176,0.720,大于0.05,预测作用不显著。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各维度与正向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呈正相关,说明我国居民的人际关系越好,居民的正向情绪就越多,自我评价也越高,居民精神就越健康;反之,则正向情绪越少,自我评价越低,越不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人际关系的各维度与负向情绪呈负相关,说明,我国居民的人际关系越好,居民的负向情绪体验就越少,居民精神就越健康,反之,则居民产生负向情绪的频率就越大,不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
  另外,在人际关系的各维度中,交往意愿与精神健康各维度的相关最小,这说明,只有意愿,不付诸行动的话,对居民的精神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居民不可能只因有很强的交往意愿,就获得很多的正向情绪,也不会因为交往意愿的减少就出现很多的负向情绪。从这个研究的结果可以得知,只有有了交往意愿,并主动与人交往,维持良好的社会接触,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的有利于精神的健康。
  人际关系与精神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证据。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知道人际关系的社会资源和主动交往行为这两个维度对精神健康的各维度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交往意愿只对正向情绪有预测作用,预测强度也不如其他两个预测变量;对负向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的预测作用则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14.
  [2]杜天骄等.医学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69-70.
  [3]胡华等.军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16.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5]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19-22.
  [6]肖汉仕.我国居民情绪体验现状及其差异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77-381.
  [7]肖汉仕.影响我国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性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5):291-2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4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