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3―2007社会治理研究回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界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基本上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综其内容来看具体包括社会治理理论的引入与反思;NGO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结构与模式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社会治理;理论;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8-0087-02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治理的关注越来越紧密,本文主要对2003年至2007年学界就城市“社会治理”这一主题所作出的研究作一整理。专注于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不在本次梳理的范围内。具体文献来源包括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相关论文。
  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社会治理主要的学术成果更多的集中在西方学术界。“治理”真正进入中国要归功于刘军宁1995年以“治道”的概念将西方治理的基本思想和含义引介到中国[1]。之后徐勇进一步介绍了治理的概念,而国内真正开始对治理有了密切关注的时期应该说已经进入21世纪了。纵观这些年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方向,一是对社会治理理论的研究,二是对治理理论实践的研究或者说治理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治理理论研究
  (一)社会治理理论的引入
  对于该理论的引入,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两位学者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了,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提到的还有毛寿龙、李梅、陈幽泓所著的《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一书[2],这部著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社会治理理论在西方的成长过程。另外,在很多领域俞可平教授被认为在治理理论的引进和介绍方面影响和贡献颇大。
  近年来对治理理论的引介,学者们也下了一番苦功,比如肖巍、钱箭星、孔繁斌、孙柏瑛、朱德米、关学增、吴晓峰等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治理理论进行了介绍,为治理理论的引介作出了一定贡献。
  (二)社会治理理论的反思
  国内学界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对舶来品进行深入反思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历史发展阶段论。这种观点将社会治理理论的时空观加以延展,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为方法论基础,探讨后现代主义社会治理观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主张[3]。另有学者提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4]。
  第二,国家――市民社会关系论。该类研究认为治理理论一方面拓展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可规避的失范和失效现象。这些研究都从新的视角对治理理论进行了反思,将这一推崇备至的理论以辨证的思维呈现给公众。
  第三,文化差异论。这一观点认为我们所引进的西方治理理论是基于西方的产物,而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和自身独特的社会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阶段,不能将西方的社会治理理论和模式盲目照搬。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
  学者们除了对理论的研究外,从来都不放弃对社会治理实践的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综合了学者对实践的认识与研究。
  (一)NGO与社会治理
  鉴于NGO在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不可或缺性,NGO与社会治理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
  1.NGO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研究显示目前NGO在中国的主要功能在协助政府、补充公益事业、充当有效的社会控制中介和社会转型缓冲器上体现较为明显。孙辉侧重于NGO在社会矛盾消解中的功能分析[5],魏金玲研究认为非政府组织在充当公民利益表达渠道,沟通政府与民众,提供社会服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总之学者对NGO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评价是相对一致的,并且总体上是从正面影响来探讨。另外一些研究者将具体的NGO组织作为其研究对象来分析NGO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功能。比如民间商会、慈善组织、现代“商人部落”、工会等。
  2.NGO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探究
  研究者们基本上从两个层面对NG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做了阐述,即NGO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困境。
  机遇:研究一致认为转型中的中国是国家调整、NGO积极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包括NGO在内的多部门共同治理便成为实现“共治”“善治”的必然选择。同时应当认识到这个历史性的转变为NGO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困境:学术界认为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属去草根性。第二,立法滞后性。第三,公众意识不充分。第四,社会资本限制性[7]。相比之下,也有相当的学者提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中NGO缺失的现状。
  (二)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在不断地借鉴西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适应本土发展的社会治理模式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不可忽视的区域。
  1.社会治理创新的目的与方向
  对于该主题的研究,学界可谓是百花齐放,有从功能角度审视的,有价值理念论调的,也有侧重从社会治理的理念、主体和方式上强调社会治理创新方向,还有学者从历史变迁角度探讨。无论从什么基点出发,学者们都以尊重历史、重视现有国情为基础,以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控性为指导进行分析,为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的贡献了智慧。
  2.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
  关于这一主题的探讨,研究成果重点体现在对社会治理主体创新的途径研究上。覃正爱提出了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实现的三大转变[8]。邵建光认为,社会管理由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发展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9]。张康之从社会自治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自治对于社会治理进步的意义[10],也可以认为社会自治不仅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而且是方向性道路。
  除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为我们探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的肥沃的学术土壤,第二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成果也给该领域内外的研究者、实践人士提供了参考。
  (三)社会治理结构与模式研究
  该主题是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本土化治理结构的探讨。
  1.宏观社会治理结构研究
  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治理结构,学界基本持多元化治理的观点。该类研究强调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但是在结构中还是要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主导型政府[11]。这些学者的研究都集中讨论了从传统的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的趋势及如何顺利实现转变的建议和策略。
  2.治理结构中各元素分析
  在建立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开始考虑如何平衡和协调传统的治理主体与现代的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不管作为传统环境中的单一治理主体还是现代制度多元治理主体的主导在社会治理中总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机构也就成了拥有资源最丰富、掌握公共权利最集中的地方,相应地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功能。
  作为多元结构中的其他治理主体也没有被研究者遗忘,许多研究从参与治理的多元主体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地改善单一政府治理的历史形式,多元治理结构的形成还需要更多公众的积极参与。
  总之,本文就社会治理这一主题,将近几年学者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了一个大体的分类和整理,限于时间和篇幅的要求,整理的过程难免产生对部分学者、作品的遗漏,还请各位研究者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军宁.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C].//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
  [2]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杨鸿江.后现代主义时空观与社会治理[J].教学与研究,2007,(12).
  [4]张康之.论 “后国家主义”时代的社会治理[J].江海学刊,2007,(1).
  [5]孙辉.转型社会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第三部门在消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6,(3).
  [6]卿二连,张淑丽.非政府组织社会治理主体作用的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
  [7]贺艺,刘先江.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作用、困境及其出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8]覃正爱.社会治理创新要实现三大转变[N].学习时报,2006-05 -22.
  [9]邵建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N].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10]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N].南京社会科学,2003,(10).
  [11]籍磊.和谐社会建设: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N].中国发展观察,200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4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