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赏析”的几个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了“语文的觉醒”,重视语文课上“语文味”,体现在课堂中“语言赏析”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但也由于一些教师对“语言赏析”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误区。
  一、不辨文体
  常常会在课堂中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找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说明语文课上,教师关注语言已成为一种自觉,是可喜的现象。至少表明,教师的“语文意识”不断增强,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标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想通过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关注和品味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问题是,现在不论什么文体的课文都用此类问题来让学生“赏析”一番,就不伦不类了。如果是散文、诗歌、小说类文章的阅读还算适宜的话,那么对于平实的说明文、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则未必可行,甚至显得荒唐。即便是文学性强的文章,未必就有学生心中真正“喜欢的句子”,有些文章的句子也许学生未必“喜欢”,但未必不是别具深味的表达。这种“赏析语言”的路子,可能导致这样的后果:(一)会使学生认为好文章是由优美的词句堆砌起来的;(二)违心地迎合教师的“口味”;(三)认识不到丰富多彩的文章个性。就是教师自身在这种雷同的话语表述中,也失去了个性和魅力。
  二、目标的单向度
  时下,课堂中好多的“语言赏析”都有一种类似情况,就是只停留在“词句的理解”这一层面,没有顾及到“规则”运用等层面。现代语文心理学研究证明,阅读学习中的言语技能有不同的层级,按由低到高的划分顺序是:字词识别(辨别)→词义理解(概念)→语感运用(一般规则)→篇章分析(高级规则)。中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的教学当然要注重“字词识别”和“词义理解”的层级,但更应有意于“语感运用”和“篇章分析”两个层级。如,句子的长短、整散、顺序,句子的衔接、连贯,语篇的结构、思路等等。只有把“赏析”提升到这样的层面,才能培养学生的“以篇达类”、“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一篇课文中包含着多种概念和规则,课堂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概念和规则都要求学生学习。针对具体的课文,选择特定的规则又有好多学问。
  三、概念化倾向
  “语言赏析”,本是一种领悟、体验和评价,借以明了特定的内容。美的语言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用特定的话语的一种表达。可常见到的是,“语言赏析”的概念化、贴标签倾向。教学朱自清《背影》,学生还未细品“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不”一词,就匆忙得出“对父亲的思念”这样的结论。岂不知,正是这个“不”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父子间的隔阂,甚至一段时间的“对立”;也有作者希望得到父亲原谅宽恕的心理。甚至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学生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否则就和理解“我和父亲已经二年多没有见面了”没有区别。“语言赏析”的概念化,原因是教师对文本涉及的写作背景没有更深的了解。
  这种误区的出现甚至盛行,总的根源还在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等没有深刻的把握。当然也跟教师的专业素养,如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语感等密切相关。以此观之,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细节都关涉到教师的观念、学识和才情,非长期修炼不可。
  
  (作者单位:东海县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5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