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面对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课标、学生的需求,教学中通过采取让学生多动手,贴近学生生活和让学生多动口表达等几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贴近生活 乐中学 学中乐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9-0138-01
  我是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具有好动性的特点,他们平时爱动手,爱动口,喜欢听故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之变为学生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在教学中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基本不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们在学习上产生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先不讲课,而是先发给学生一些三角形,引导学生用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果是: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伴随着动口、动脑,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二 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对固定不变的老一套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把要学的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参与进去,这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在装修房子,我抓住这一契机,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参与到装修房子中去。例如,学生尹××家要铺地面砖,我让学生到他家去测量占地面积,再问其家长选什么形状的地砖,回到学校后,引导学生们一起计算所用地砖的块数。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同时还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赞扬。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让学生多动口表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露的心理特点,那就是他们希望能通过发言来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让他们在教师的赞许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解方程时,当求出方程的解后,我就引导学生说:“以前我们做加、减、乘、除法时,可以通过验算的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对错。那么今天学的解方程同学们怎么来判断对错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再解一次。”我说:“可以。但是如果你解方程的思路是错的,那你解完后还是错的。谁还能想出比这更好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后,有的学生说:“方程是一个等式,我们已经求出了方程的解,不妨把方程中的未知数换成我们求得的方程的解,再算一算等号左边的得数是否和右边的得数相等不就行了吗?”方程检验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出来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这时我就及时地表扬他们:“这个方法太好了,你们肯动脑筋思考问题,真是聪明的好学生。”就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
  四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通过上面三种方法,如果学生开始动脑筋了,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要教的知识点,在关键处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会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授去尾法这个知识点时,有这样一道题:李阿姨买了18米布,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做衣服。每套衣服用布0.8米,这些布能做多少套衣服?即:18÷0.8=22(套)……0.4(米)。计算后,我在这个关键地方设问:剩下的0.4米怎么办?这时给学生们时间让他们思考、交流。有的学生说:“剩下的0.4米可以接着给小朋友做衣服。”有的学生说:“做一套衣服要用布0.8米,剩下的0.4米不够做一套。”在学生们争论不休时,我开始引导:“同学们要知道每套衣服都是完整的,如果做上衣没有袖子,或者做裤子没有裤腿,谁会穿呢?所以,18米布只能做22套完整的衣服,剩余的0.4米布就不能再做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方法会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们能把它掌握好。”学生们对去尾法这个知识点不仅感兴趣,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使之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这样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2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