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朱元璋的豆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艰辛。坐了江山后,朱元璋大力提倡节俭,自己也身体力行,每顿饭都上一个豆腐,作为自己不忘苦出身的实例。说到豆腐,人们或许会想起相声名嘴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该相声说朱元璋要厨师做一份自己年轻时喝过的一种味道鲜美的汤,御厨们使出浑身解数做出来的都不合朱皇帝的口味,皇帝龙颜大怒,杀死了御厨。有人不得已就用烂菜叶、豆腐之类的做了一份,结果朱元璋大喜。这份汤里的所谓“白玉”, 指的就是豆腐。
  
  朱元璋每餐都要上一份豆腐,这种习惯造就了后世的一些名牌豆腐。直到现在,还有些豆腐托名是当年朱元璋喜爱的,或者是朱元璋曾经御口亲尝过的,是正宗的皇家豆腐,以此勾起食客的食欲,比如,安徽滁县美食一绝的“虎皮毛豆腐”,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县的“凤阳酿豆腐”,等等。
  朱元璋虽然想用自己每餐亲自吃豆腐的办法大力提倡艰苦朴素、永不忘本的作风,但是,到了他的子孙们的手上 ,这每顿必有的豆腐就变味了。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讲述了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说,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平常清汤寡水,肠子里没有攒下什么油水。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翰林们就可怜巴巴地向光禄寺索要剩下的御膳,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众翰林纷纷去讨皇帝的剩饭。一个年轻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盘豆腐,大为懊恼,放在桌子上生闷气。一个后来的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兴,连喊“拿酒来”,然后大快朵颐而去。原来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而是用几百只鸟儿的脑髓做成的。原来,朱元璋死后,他的后代们虽然保持了顿顿上豆腐的家法,摆上豆腐做样子,其实那些豆腐的原料,已经不是豆子,而是鸟儿的脑髓。一份豆腐需要数百只近千只鸟脑袋,这种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们无法想像。当时就有人写诗说:“来其旧品何时换,鸟脑新蒸玉一盘。”
  朱元璋的忆苦饭并非仅仅是豆腐,还有一些苦菜之类的东西,也是要求每顿饭都要陈列在御膳中的。保存下来的崇祯皇帝的食谱中就有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蒜苔、苦瓜之类的粗菜,也有高粱、苜蓿、榆钱、麦粥、杏仁之类普通物料做成的小点。这些粗菜和点心都是随着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过虽然是野菜苦菜,但皇帝的苦菜也是极有品味的。比如崇祯皇帝是这样吃青菜的:先将青菜放在生鹅肚子里,放上水闷煮,然后拿出来用酒洗干净,再用麻油等佐料调制。吃这种粗菜,大概一点警示教育的功效也没有;也许皇帝还会认为,这种野菜味道不错啊!谁说老百姓吃糠咽菜不容易?
  所以,朱元璋的忆苦饭,最后都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实际上功效是一点也没有的。如果把这些粗菜、豆腐与宫廷御膳的巨大花费相比,则更加具有讽刺意味。
  历史学家研究表明,从全世界来说,中国皇帝饮食所调动的组织之大、人力之多,是独一无二的。而朱家皇帝的宫膳系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排名也是数一数二的。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说,明代宫廷是全世界最大的食材店和餐厅。御厨每天要准备一万到一万五千人的伙食。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组织,就有光禄寺、尚膳局和尚食局。只光禄寺一个机构的皇帝御膳食材采购人员和厨师的编制人数,宣德朝是9462人,后来曾降到5000人,到了成化年间又增长到6884名。
  这么多的采购人员和厨师,给多少人做饭呢?宫廷所有的人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皇帝夫妇、父子,但是,在宫里服务皇帝等人的太监、宫女等也都有一张嘴,都要吃饭。康熙皇帝总结明朝的教训时曾经说,明朝宫廷有宫女9000人,太监10万人,没有办法给每个人提供饭食,有些人往往饿死了。经后人考证,康熙的说法可能有所夸大,但是,宫里有近万人的宫女、数千人的太监,则基本上符合实际。上万人吃饭,尤其皇帝皇后们的御膳还需精心烹制,那么,有成千上万的庞大采购团、厨师团伺候,也是不难理解的。
  这么多的人吃饭,伙食费肯定也是一个大数字。宫廷御膳费用的准确数字现在几乎无法计算,但是,明宫廷一年大致花百万两银子用于吃喝不在话下。明朝灭亡后,有宫女谈到皇帝的伙食费标准,说皇帝一天的标准是3000两银子。现在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夸大了,或许这是指宫廷的花费而不是皇帝一个人的花费。但根据历史的一些记载,明朝崇祯皇帝的伙食费是每天36两银子,皇后是每天11两半银子,这些都不包含原料费。这样,皇帝一个月伙食费是1046两银子。这个数字表达的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那时候一两银子大致可以买一石大米。一石大米一般是120斤左右。就是说,崇祯皇帝一个月的伙食费,可以买12万斤左右的大米,可以让4000人吃一个月。
  皇帝一个人伙食费竟如此之多,那么,餐桌上摆放一些豆腐、野菜之类,又能证明什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5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