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研究的是班级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成因、非正式群体与班级体的关系,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等,接着重点分析找出更有效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一、强化对非正式群体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1)热情接纳各积极非正式群体;(2)耐心改造积极非正式群体的办法:①降低难度,放大优点;②转移兴趣,长善救失;③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工作。(3)断然消除各种破坏性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实施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行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教育
  关键词:班级管理 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
  
  现在的老师,普遍存在学生难管的“烦恼”,从我的实践来看,这个“管”字主要难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这一正式组织时,不能忽略班级作为一个正式组织中也存在非正式群体,它无时无刻对集体和个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对班级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反面的)。如何对待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个敏感问题,也是班级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级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管理好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也是班级管理者的任务。只有把他们管理好了,班级管理才能够更上一个台阶,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种类及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中一些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基础上自愿结合起来的。促进自愿结合成非正式群体的因素很多。可能由于居住地方上的接近。比如是邻居,在同一个村、同一个社区。可能由于外表上的吸引。可能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张三、李四都爱打篮球,都喜欢上网、玩游戏,或都爱学习研究等。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具有鲜明感情色彩,彼此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经常处于变化或重组中,但由于群体成员在感情上较融洽,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面的互动,在很多问题上容易形成一致的看法。除此之外,非正式群体中有着影响力较大的“核心人物”,其在群体中影响力较大,甚至可以左右这个非正式群体的边界以及主导该群体的活动。他们内部存在着隐蔽的规范。比如某一群体中有这样的规定,只许他们自己人“知道”,不告诉老师、其他同学、家长,新加入的成员必须得到其他成员多数通过,并遵守这个规定。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班级中可能有多个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其内部成员价值上保持较高一致性,而在非正式群体间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某一学生群体由于学习好而自愿形成,群体成员以学习为目标,以学习为基本取向展开全面互动。但并不是所有非正式群体都以学习为目标,兴趣、爱好在班级里的境遇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因素,甚至可以出现与学习性群体相对立的违规性非正式群体,这类学生并不在意彼此的成绩,相反以调皮捣蛋、破坏纪律为能事。
  (二)非正式群体的种类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一般有以下五种。
  1.玩乐型。这一类型学生的同辈群体结合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常在一起玩乐和游戏,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例如:有些学生同辈群体经常在放学后双休日上网、打游戏、聊天。有些可能是经常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这类群体的结合更多的是由于共同玩乐,因而根据兴趣爱好异同,便可区分具体的学生同辈群体。
  2.学习型。这一类型学生的同辈群体结合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上的共同性,既都以学习为共同取向,成员间以学习交往为中心,将情感的相容性拓展到生活,休闲及其他方面,这类群体在班级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鼓励支持他们在目标上与班级正式群体保持较高一致性。这类群体有很多类型。例如:有的学生对文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天文感兴趣等,不知不觉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可根据这类群体的不同特长,建立不同的课外兴趣小组,把他们纳入班级管理。
  3.功利型。此类学生组成同辈群体,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因而带有一定的功利目标,这类群体,过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这一群体里,某些同学是班干部,其成员与其相交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例如:有一篇文章写到:“我们跟一个班干部玩得很好,所以早晨不读书,他也不记我们的名字。”
  再比如,一些学生组成的同辈群体,由于群体中某一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家中给的零花钱也多,可以给其他同学提供更多零食和玩具,也可能由于一些同学能够给其他同学提供特殊帮助,如代写作业,或提供自己的作业让别人抄袭,这些都必须视不同情况加以调整。
  4.违规性。此类群体在班级中客观存在,但数量很少,其成员在班级中缺乏正面展示自我的途径,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这部分成员之间“同病相怜”,主要以破坏纪律,搞恶作剧为能事。有一名教师在作好班级小团体的工作中这样描述违规性小团体:在我们班里有四个人,危害班级已经两年多了,他们在学校内出了名,绰号叫“小四人帮”,上课不听讲,作业完不成,成绩上不去,成为“尾巴星”。
  5.人际吸引型。在班级中,还有一种类型的同辈群体,成员之间,既不是处于纯粹的功利需要,也不是由于共同的学习或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是成员之间人际关系上的吸引。导致人际关系吸引的原因很多,可能由于人员比较谦和、宽容、善解人意,可能由于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也可能由于性格比较开朗等。
  (三)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一致性。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上保持较高一致性,他们认同正式群体的目标,遵守正式群体的规范,服从班级管理中“权利机构”的领导。这一类群体,一般在班级中容易得到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认可、指导和鼓励,这类群体以学习型为主,他们目的明确,学习动机比较强,遵守纪律,善于思考,学习踏实是班级中的中坚力量。例如,在我所任的班级中,有四位同学,他们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块来问老师。他们在班级里年龄比其他同学小一点,学习都很好,学生都称他们为“四小龙”。
  偏移性。他们部分认同班级正式群体的部分目标,部分遵守正式群体的规范,除此以外,这类群体还有自身的目标与不成文规范,他们的目标与规范,不完全与正式群体相一致,但也无实际性冲突,两种群体的目标与规范并行不悖。例如:像张怀文、王常名、赵平德等同学,他们平时喜欢打篮球,一有时间就泡在篮球场上,以提高篮球技术为目标,纪律上松懈,学习上只占中间。
  冲突性。这类群体不认同班级目标,群体自身有着对抗班级正式规范的特殊趋向,与班级正式群体之间产生着冲突,形成一种紧张关系,消极对待班级的规范,因而常为正式群体所不能容纳,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这类群体在班级中一般数量很少,其产生可能有着特殊的原因。这类群体中,有些学生背景特殊,有的属于家庭离异,有的可能学业成绩较差,有的可能品德修养较差,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在班级里处于受贬抑的地位。显然,如果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以第一种占主导地位,则该班级学习风气正,纪律好,在各方面表现都好,就会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班级好管理,当然也就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如果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以第二种占主导地位,则该班级凝聚力方面不如第一种,学习风气一般,纪律松散,对班级荣誉不关心,对公共领域的事情关心不够,但如果以第三种居多,则该班级非常混乱,学习风气不正,纪律涣散,就是差班、乱班,这时班干部在班级中开展工作的阻力就很大。一般情况下,三种兼而有之。班主任若能够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了如指掌,便可针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管理措施,扩大班级管理的外延,把对他们的管理纳入对正式的班级管理中去,这一定可以更好地建设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更有利于发挥班级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对于青少年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完善个性品质,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
  二、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多种的,其规模、性质都迥然不同,他们对班集体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一)强化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从微观来看,几乎没有一个集体成员,包括班干部在内,能完全脱离非正式群体的影响。而区别就在于加入什么样性质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在非正式群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能够提供学生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当群体中某一儿童遇到困难与烦恼时,同辈中其他成员成了倾诉的对象,在倾诉过程中,他获得了理解与支持。班级中非正式群体还是学生获得课程以外知识的重要来源,能够满足学生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影响。当然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总是具有正面的作用,有时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非正式群体的文化同班级的文化相对立时,非正式群体提供的支持性和保护性的环境鼓励学生将错误的行为保持下去,因此,不能一概否定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更不能笼统地把他们同正式群体对立起来,应该先进行具体的分析,纳入班级管理范畴,扩大班级管理的外延。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绝大多数是好的,对正式群体的影响是积极的,就是一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可利用的因素。例如:网络游戏迷可以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让他们在班级中建立班级网页,在网页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栏目:班级介绍、班级目标、活动计划、作品展示、经验交流、出谋划策、联系我们等,栏目名称还可以设计得活泼和清新一些,并努力突出本班级特色,这样一来,学生的作品有了发表的园地,这无疑是对学生努力的积极回报,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感觉到自己得到了成功,学习上也更积极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积极性和有利因素为班级体服务。如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健康活动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聚力来促进班级体的团结;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来传递信息;利用非正式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来完成特殊任务等。这样做一是满足了非正式群体的归属与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热情接纳各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在对待学习型群体时,首先要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心理调试:注意对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导向。要吸引他们参加班级管理,帮助他们制订并实现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实现后,帮助实现中期目标,中期目标实现后,帮助远期目标的实现。目标的设定,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以学生的可能发展为本,即必须以本班级实际出发,只有这样的目标才具有吸引力,才具有激励作用。对文学感兴趣的群体,可以组成课外文学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定期出版一定的有关文学方面、校园生活方面的板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对数学感兴趣的,可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对天文感兴趣的,可建立天文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活动,组织观察天文现象,如观察狮子座流星雨、日食、月蚀等,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世界观。
  2.耐心改造各种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对待各种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必须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例如:对功利型群体可通过晨会、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向积极的非正式群体转化。班主任在对待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时,不能采取粗暴的形式,而要反思教师自己,勇敢回顾自己的领导方式,设身处地地给予他们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帮助他们建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一定会取得进步的。另外,通过班干部的作用,把班级目标传输到他们中去,以班级体的力量促使他们内化为自律的品质,达到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自觉服从集体的需要,努力转向为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具体来说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学生要多引导和支持,通过各种方法调协班级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需要,激发他们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志趣,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对待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可采用以下方法,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首先,降低难度,放大优点。降低难度,就是降低学习目标和任务的难度,让基础较差的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也有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建立学生自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是体验成功的结果。放大优点,就是对学生能够取得的一次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也要大加赞赏,并在全班级前加以肯定,因为肯定成绩能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它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转移兴趣,长善救失。非正式群体中的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并不是说他们已没有学习的需要,相反,他们的学习需要更加强烈,为了改变这种连续失败的体验,他们会放弃自己失败的那些目标,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活动上去,专攻自己得心应手的科目,如上网、玩游戏,甚至通过暴力手段树立自己的威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亮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逐渐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所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这个意思。例某班级有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平时不爱学习,但都喜欢画画,班主任利用他们这个优点,吸收他们参加班级板报工作,先是让他们画报头,后来又让他们组织了一期有关学习问题的稿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该群体受到他人的尊重,为了在各方面保持这一美好的感觉,他们共同约定一定要在其他功课上有所突破,因而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最后,要做好非正式群体领袖工作。非正式群体中都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在非正式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领袖,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于把他们吸收进班集体,为我所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群体领袖必须要尊重他们,感化他们,激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以对人的方式对待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的那一隅。班级是心灵接触的世界,在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中,唯有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针对不同的领袖,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对优秀学生领袖,由于他们具有严格的是非观念,富于拼搏、勇于拼搏,个体素质较好,班主任应从严要求,“响鼓也需重捶”,使他们“吾日省三身”避免不良品质的发生。对暂时学困的学生领袖,重在启发教育,拨动心弦,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鼓励他们前进,班主任应立足于满腔热情的关怀,让他们感悟到老师的一片赤诚。在教师的耐心感化中树立克服缺点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点燃内心“闪光点”。心理学表明,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这对学困生领袖来说更为重要。他们不光可以自己取得进步,还可以领导整个群体取得进步。我班有一个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李龙,1.83米的身高,他特别喜欢篮球,被同学们称为“姚明”。性格开朗,喜欢说笑,人缘很好,但就是不爱学习,上学期期末成绩倒数第一。还喜欢上网,双休日经常在网吧度过,特别喜欢讲义气,只要哥儿们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他毫不含糊的就要用拳头为他们找回公道,经常被老师批评。在这学期开始时,我就把他吸收进班委会,作了体育委员,让他专门组织参加学校的体育比赛活动,他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处,干得有声有色,坏习惯慢慢地改了,但学习还在原地踏步,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李龙,班上有同学说你学习不行,还进了班委会,有许多人不服气,你认为呢?”他一听就火冒三丈,“谁说我成绩不行,瞧不起我怎么的?我要做给他们看。”从气质的角度上讲,他属于胆汁质,容易被激化,所以激将之法取得了奏效。本学期李龙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上,成绩提升了不少。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3.下功夫改变各种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对待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在了解形成的原因后,要消除他们或转化他们向积极的群体靠拢。(1)通过个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消除不健康的习惯,例如:脱离实际追求高消费、虚荣心强、或追求低级性的刺激等。(2)通过感恩教育、孝道教育、法制教育,使学生走出“正误不分、美丑不辨;不懂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的误区。(3)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英雄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喜结伙”、“重义气”等的危害。(4)对待道德意识薄弱,人际关系不正常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非正式群体,要注意感情投入。班主任应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求得师生共鸣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内聚力。感情的投入能避免老师与非正式群体学生间的互相猜疑,相互排斥,乃至相互敌视。为班级创造性的活动创造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能进一步把握住潜在学生深层意念中的思想脉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的干扰,尖子生去掉“自傲”,学困生去掉“自卑”,教师应当把他们当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办事,当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感到同学、老师的可信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班级管理效率就会提高。例如:有些学生顶撞老师、打架骂人、逃学、勒索低年级的学生,对待这种情况,就不光是班主任要面对的问题,而是全校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了,学校就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教师,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社会关系、性格、兴趣爱好等内容作以调查研究,了解养成恶习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校长、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其中,协调一致,方能取得明显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班主任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的把它看成反面的“小团伙”而加以禁止,应创造条件,使其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相一致才能取得好效果。我从实践中得出,非正式群体如果管理得巧、得法,则班级凝聚力强,班级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大,学生的上进心强,管理的效率就高,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如果管理不好,则会对班级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给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儿童学习指导编写组.儿童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课堂管理技巧编写组.课堂管理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3.学习评价编写组.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5.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6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