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信息技术谱写山区教育的新篇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北京怀柔渤海镇中心小学地处慕田峪长城脚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以沙峪小学为中心、联合三个完小(渤海所小学、三渡河小学、南冶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在内的、点线结合的学校布局。特殊的布局结构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何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学校以“建设信息化校园、学习型校园、人文化校园,全面构建现代化学校”为办学目标,凸显信息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2001年,学校从改善硬件环境入手,多方筹措资金,在三渡河小学建成了校园互动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率先实现了校园信息化硬件平台进课堂。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的出现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变革,使师生认识到信息化手段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鲜活真实、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使校方领导认识到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性。2002~2004年,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学校布局带来的管理不便也因为网络的引入而有所缓解。
  设备是基础,人员是保障。自2000年,学校便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相关培训,再由这些受训教师回校给教师做普及推广。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参加市级培训的教师达到347人次,参加区级培训的教师达到1,034人次,学校组织的专项培训169次,受训教师4,318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学校信息化的方方面面,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
  
  建立学校网站,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由于我校地处山区,分校多,学生及其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表现得尤为突出。从2003年起,我们开始建立学科专题网站。根据本校实际,从小学12个学科入手,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每个学科开发一个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网上资源库。
  学校网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搭建网络平台,规划网站框架。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设计搭建了供学科网站安全稳定运行的网站服务器,二是确定学科网站的总体框架。在规划设计学科网站的框架时,我们把12个学科的教研组长聚到一起,共同商讨、设计学科网站的整体框架,如网站风格、站内布局、后台交互性、公共栏目和个性栏目如何设置,学科网站与原有的学校主站、学校论坛、邮件系统的关系怎样协调等等。商讨之后,大家回去再分别召开教研组会,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反复论证后,我们最终确定总体框架。目前,我校学科专题网站从学校主站进入,站内主要放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临时性问题则归到论坛上,并在各学科主页设立接口。
  第二阶段是设计学科栏目,制作学科网站。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各学科以总体框架为依托,规划设计本学科网站的栏目。这项工作由12个学科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本学科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同样反复论证后,我们确立各自学科的栏目设置。二是开始制作学科网站。这项工作由学科教研组长和电教组成员共同完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教师们用两个月时间建设完成了。各个学科网站特色迥异,分别突出了本学科特点。
  第三阶段是师生共建资源,丰富网站内容。本阶段工作是长期性的重点内容。网站内容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在此项工作中,我们抓住三点:一是师生共建,二是注重实用性,三是加强随机性,四是强化系统性。虽然师生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上传资源,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栏目的分类设立决定了资源的存储是有序的。渐渐地,学科专题网站的系统性、丰富性、实用性就会凸显出来。
  第四阶段是畅通家校网络,逐步拓展应用。市教委实施的“校校通”工程,给校园内部的网络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农村学生家庭上网问题则制约了网站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我校近85%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进农家工程”。学校将更新后淘汰下来的电脑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合法程序借给学生。家庭负责管理,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为了保证电脑能够上网,学校与本地电信管理部门和区电信局进行协商,获得支持,对我校学生上网实行优惠政策。电信局对包月上网学生家庭每月补助70元,家庭自己承担50元,从而保证了网络的畅通。同时,学校为每台电脑安装语音通话工具,便于学生、家长与教师的相互交流。
  学科专题网站的建设,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而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还需要实现网站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即构建课内外学习模式。经反复实践,我们确立了应用学科专题网站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应用学科专题网站进行主动交互学习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探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无疑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资源差别,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实现山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拓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时空
  
  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不具备购买电脑的能力,家长的信息素养都很低。根据这种现状,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延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我们在一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适当修改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加入一些地方特色,增强实用性。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在教材选择上,我们只注重鼠标的操作,而把日常用到的电视机和录音机的使用等纳入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它们的操作方法,便于平时使用。我们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压缩教材内容,根据农村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发挥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学科的作用,开展学科整合实践。例如,语文教师需要学生上网查找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事先就会与信息技术教师沟通,信息技术教师提前调整好教学计划,把网上搜索信息的学科内容提前讲解,调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语文课上布置的内容,使语文课和信息技术课同时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教学实施效果非常好。我校每年四月定为电脑月,同期举办电脑节活动,让学生在电脑节上充分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同时鼓励师生在电脑节上展示自己的成功作品,发挥各自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
  3.帮助家长树立信息意识。为了加快农民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校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有步骤地给在校五年级学生中有强烈信息资源利用愿望的家庭提供电脑设备,帮其入网,并指导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传递给家长。2008年4月,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进农家工程”全面启动。周副区长参加了启动仪式,对我校这一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与其他领导一起将电脑交到10名优秀学生家长手中。暑假前,进农家的电脑又增加到了50台。据我们了解,不少农村家庭利用我们提供的电脑,上网搜集本地主要经济作物板栗的供求信息,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这也是学校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我们还专门开通了家校合一的网站,每晚都会有值班教师为在家的学生提供网上辅导,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到如今的后网络时代,尽管城乡教育信息化的条件、环境不太一样,但大家都会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之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关键是两件事:一是把资源建设搞好,二是把应用搞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相对来说是薄弱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视角转移到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学校的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我们相信,只有发挥资源优势,创设良好的应用平台,学校信息化教育才会绽放异彩。
  信息化教育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最为欣慰的是能够看到山区孩子在这里茁壮成长,看到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向社会诠释着“我能行”,看到学生们正在用丰富的知识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37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