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家园共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进步,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他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从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的事物,模仿父母的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这就足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关键词:教育资源;教育优势;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2.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2-037-03 收稿日期:2011-01-20
  
  家园共育是大教育观的体现,也是当今幼教改革的大趋势。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成长》中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能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达到充分的功效。”在新课程、新《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保教质量的提高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难以奏效,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社会人员的教育作用,才能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我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注重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以此形成强大的共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一、明确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以往,幼儿园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家庭资源方面,无论从人力上还是从物力上来看,都利用得很不充足:没能转变家长的观念,没能催发其主动为幼儿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没有鼓励家长更为深刻地体验保教人员的工作;只是较好地发挥了家长参与者、旁听者、观察者的作用,而家长的组织者、评价者、设计者、监督者的作用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在社区资源方面,因我园紧邻快哉亭公园,所以公园资源利用得较多,教师每天都会带幼儿在公园里游戏、散步,孩子们认识了许多植物,形成了热爱自然、爱护花草的良好品质;但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还比较松散:居委会、医院、银行、书店、车站等社区资源利用得还不够充分。面对这一局面,我们组织教师反思、研讨,结果发现影响教师带幼儿去社区活动的阻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认识上有偏差:有些教师认为,幼儿园教育主要应该在园内施行,坐在教室里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到园外去解决。还有教师认为组织外出活动大都是“劳民伤财”,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往往吃力不讨好,付出大于收获。
  第二是考虑安全因素:有些教师担忧幼儿外出活动容易走失或发生意外,不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开展活动时的安全系数高。
  第三是缺少应有的支持: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不了解幼儿教育,不关心幼儿教育,没有认识到社区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不愿意将社会场所对幼儿园优惠开放,不情愿接待幼儿的参观游览。
  由于这些原因,雄厚的社区资源白白浪费掉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制约。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积极为幼儿创设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领域,让孩子们感受社区、认识社区、热爱社区。于是,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放下包袱,大胆尝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直接体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情感……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我园教师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家庭和社区蕴涵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空白点,要不断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合作共育的整体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教育能量。
  
  二、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
  
  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进步,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他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从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的事物,模仿父母的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这就足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发挥出独特的优势。我园贯彻《纲要》精神:“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以下4个方面发挥家长的优势和强项,扩大教育资源,加大家园合作共育的力度和效度。
  
  (一)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
  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我们吸引家长走进班级,给孩子们带来更加专业、更加权威的知识和信息,家长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充实教育力量。例如,我们开展的“家长走进课堂活动”就有:交警爸爸讲交通安全、医生妈妈讲如何保护牙齿、建筑师爷爷讲大楼是怎样盖起来的……家长亲自走进课堂组织教育活动,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了全班的孩子;不仅提高了上课家长的教育水平,也自然而然地带动了班级其他家长参与走进课堂、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了解了更多不同的职业,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二)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
  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家长,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应引导其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例如:在进行“我的祖国多美丽”主题教育活动时,教师动员喜欢旅游的家长,把自己拍摄的反映大江南北美丽风光的照片、录像资料等带到幼儿园展示、播放,给孩子们仔细讲解;还有的家长把购买的明信片借给班级布置环境。孩子们在欣赏祖国美丽风光的同时,也激发出对旅游的兴趣,使他们也越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了。
  
  (三)善用家长的性格优势
  不同的家长具有不同的性格,教师要善于发现,巧妙利用,以此加速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比如:性格活泼、爱交际、善言辞的家长,教师就请他(她)组织全园各班的互访活动,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性格温和、沉稳细心的家长,教师就请他(她)来园当“保育协管员”,和班级的保育员一起为幼儿的早餐或午餐、午睡服务。家长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助教活动,没有“负担感”,他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他们的性格优势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孩子,并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挖掘家长的退休优势
  我园还把退休的祖辈家长组织起来,建成一支志愿者队伍,为全面提高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质量,办实事办好事。比如,邀请奶奶们来园参加“巧手奶奶”活动,请会做针线活的奶奶为其他奶奶讲解一些巧用布头制作各种教玩具的方法,老人们非常投入,为幼儿园缝制了许多环保、实用的娃娃、蔬菜、水果、沙包、沙盘等布艺玩具,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材料和体育器械,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此外,我们还邀请祖辈家长定期考察教师的教育计划,评估幼儿的教育活动,品尝、点评幼儿园的餐点……这样做不仅发挥了他们的余热,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家园共育的热情。
  三、挖掘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在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加强学校和地方社区的联系是使教育和其环境相依为命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制度基础阶段的幼儿园,就必须纠正脱离社区的弊病,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使幼儿园的教育与社区生活紧密联合,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机制。我园从实际出发,依靠社区,因地制宜地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发挥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逐步建立资源网络
  社区的教育资源有有形和无形之别,有形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无形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良好的社区氛围、社区互助的伦理规范等。我们在研究本园的社区资源时,运用了摄影、照相、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库,全面登记、记载资源的数量、种类、结构、功能等情况,建立资源网络,以统筹、盘活社区的教育资源。
  
  (二)大力整合资源优势
  在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时,我们注意形成教育合力,主动与掌握优势资源的单位、街道取得联系,使社区的优势资源能及时转化为我园园本课程的优势,以增强家园共育的实效。例如,我们运用本社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尝试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家园互动”中,许多家庭来到快哉亭公园,一起观赏美景、开展亲子游戏,孩子们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在“家园周末游”中,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相聚彭城广场,一起喂鸽子、看音乐喷泉、放风筝……活动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开心的笑声。社区的优良资源为家园共育创设了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社区、了解社区。
  
  (三)深化利用资源场景
  我们运用不同的社会场景,对幼儿进行各有侧重点的教育。比如,利用超市、玩具店对幼儿进行自控自制的教育;利用书店、报刊亭教育幼儿热爱学习;利用车站、理发店、医院等对幼儿进行认识职业的教育;利用服装店、邮局、银行等,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的启蒙教育……实践证明,社区资源并不像我们原想的那样难以深化利用,这是一块活资源,它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要将社区资源这一丰厚的活教材梳理好、利用好,让它充分地为家园共育、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把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起来,才能拓宽幼儿教育的空间和内容,才能更新幼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地摸索、尝试,努力使家园共育更具特色、更有实效,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出版社,1983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出版社,2001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40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