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学归来话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5月中下旬,留美学生陆陆续续回国探亲,几个在读研究生回母校看望老师,笔者便有了与学生们直面交谈“留美印象”话题的机会。以下是谈话记录。
  笔者:美国教育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哪里?
  纽约大学陈同学:我在NYU继续深造的是本科时的第二学位专业,经济学,这也是NYU的强项。堪称豪华的教授阵容,加上严格的训练,让我获益良多。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归纳,我似乎也摸到了世界顶尖经济学家共通的学术思维方法――一切从缜密的推理和模型入手。在国内,近年来,经济学科也已有这样的趋势,但是大多数课程仍是被当成文科来教授。我的《宏观经济学》教授在第一堂课丝毫没有客套,就摆出了大量的算式和模型,我们看得云里雾里。教授用了一整堂课的时间,将这一整套算式按照逻辑归纳整理,最终得出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偏好的经典理论,我们如醍醐灌顶般长长的一声:“喔――!”
  罗格斯大学李同学:如果说知识就是那轮圆月,我不得不承认在我眼中月亮还是国外的圆。国内学习知识,一开始就是对知识要点的高度概括总结。比方说英语的学习,在词汇量有限、阅读量不大的基础下,我们就接触到了许多语法规则。诚然,如果你知道语法规则,对于英语句子的理解就像庖丁掌握了牛的骨架,各种词汇知识是填充在骨架上的肉而已。但是,一个连牛都没见过几次的人,让他学习庖丁的技巧,能达到庖丁的效果吗?我认为自己不笨,以前在重点学校重点班,花了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可就是没有效果。国内的教学模式是学究式的,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很有帮助,可是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人或者门外汉来说,高度概括的理论确实是一个领域的高门槛,比较难跨过。在国外,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我本科学数学,去美国读研究生转学统计,之前对统计的认识并不深入,但是过去之后,发现老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让我能很快从低起点进入统计学的学习。先是认识问题,再解决问题,然后才是由实际上升到理论。这种学习的理论性没有国内强,但是学了就能用,就好像一个厨子,知道有蹄子有角的是牛,有些地方有骨头不好切,虽然技不如庖丁但亦能解牛。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慢慢地认识到牛的骨架,这样比较符合人的认知过程。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国内用望远镜看,月球坑坑洼洼,国外用眼睛看,当空明月一轮。但是如果没感受到月亮的美,你拿什么来提起研究兴趣呢?
  圣母大学陈同学:说到美国与国内大学教育的差异,我觉得实验课教学方式的差异相当明显。众所周知,美国的课程多project,多动手部分,而且这些项目都是开放性的。拿我们上学期读的《集成电路工艺实验》(IC Fabrication Lab)课程来说,共分5个小project,每个project之前,老师只发放1页纸的概要,然后就让我们这些新手自己在书上或者网上寻找实验的理论基础,自主制定实验方案,最终在截止时间前完成,总之一切要自己动手。期间虽可以主动找辅导老师讨论,但需确保在讨论前自己做过深入调查。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学生对待实验特别认真。我当《数字电路实验》的助教时,发现学生的预习内容全部是手写的,而且平均可以写5页之长,其中复杂的电路图也全是手绘,课后的实验报告亦尽详细之能,并且绝无抄袭挪用之嫌。让我不禁慨叹我在清华上学时,学生也未必能做到这样认真。
  笔者:在美国的头一年,遭遇到的困难、困惑是什么?
  圣母大学陈同学:语言问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需要加强。中国学生突然进入全英语的环境,交流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在最初的交流中,尤其是学术讨论中,我经常只能从嘴里逐个蹦出单词,而不能通顺地连成一个句子。开始有些自卑,不愿意跟美国人交流,但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提高了口语能力:看美国电视剧,帮助熟悉日常对话用语;跟美国同学和老师主动交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信,这是建立在美国人对国际学生的宽容上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不会说而羞愧,当语言组织不通顺的时候停一停,想办法换种说法即可,美国人是不会嘲笑的。
  宾西法尼亚大学吴同学:中美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和美国学生的交际语大多停留在“How are you?” “I am fine.”或是共同工作学习的内容上,一旦涉及到生活或者个人爱好上,能交流的内容不多。中美文化差异大,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不同。美国学生爱好橄榄球、棒球、曲棍球、冰球等项目,而中国学生在这些项目上几乎从未涉足。另外,美国学生从小观看的电影、书籍等,中国学生真正品味过的不多。美国中小学的夏令营、童子军等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活动,中国也甚少举办。而成年后,美国人在业余偏爱的泡酒吧、看歌剧、看芭蕾舞等娱乐项目,中国学生能乐在其中的很少。缺乏共同语言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是,美国人之间互相开玩笑,中国人听不懂其中的笑点,而只能在一片笑声中茫然。
  笔者:除了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问题,刚到美国是否普遍存在饮食问题,尤其是男同学?
  罗格斯大学李同学:初到美国,第一餐是朋友做的鸡蛋炒面,当时就着股刚到美国的新鲜热乎劲吃的也算香,可是过了几天就不行了,大老爷们要吃肉啊。还好,新生的“熟悉校园周”就到了,每天晚上都有自助餐。吃了几天的鸡蛋炒面加清水煮白菜后,能吃到大鸡腿、大肉排、各种三明治,那叫一个美啊。“熟悉校园周”过了,又回到炒面白菜的日子。幸好开学第二周,是学校的龙虾节,对我这种饕餮之徒来说,这可比什么感恩节啊、圣诞节啊更重要,整整饿了一周的“恶徒”在龙虾节那一晚干掉了五只美国大龙虾。还有一次为了聚餐,我整整走了四五公里,当然战绩也是相当卓越的。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每一次自助餐就像是一个节日,每一次都觉得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没有自助餐的日子总是大多数,一开始就是炒面、包子、饺子、各种半成品,乃至锅贴、比萨……各种尝试,各种磨练,在失败中我和朋友做饭的技术突飞猛进,现在的饮食水平已经告别最早那个要吃饱的时期,也跨过了要吃肉的瓶颈期,正大步迈进吃好吃精的幸福期。到美国,才知道自己的潜力,真是人憋急了,没啥学不会的。
  笔者:谈谈你们对美国人的印象吧。
  圣母大学陈同学:美国人友好而乐于助人。平时碰面的时候主动微笑并问候,我在超市遇到看不明白的商品,他们会主动向我介绍。一次我在大雪中徒步,他们主动用车载我一程。国际学生一般与美国一个家庭有友好交往关系,我的美国家庭主人在周末时常主动邀请我去滑雪、独木舟漂流等,而且不用我出一分钱。我搬到新居室时,房子里没有家具,我联系上了一个收集二手家具、免费赠送、运输并安装的家庭。他们非常积极地提供了我需要的所有家具,还主动买了床单、桌布等用品送给我,要知道如果我自己操作的话,整套家具下来不少于500美元!我真心感谢这些帮助过我的美国好人。
  纽约大学陈同学:美国人重诚信,不迟到,不舞弊。我曾经因迟到被赶出教室,扣除了课程分数。我当助教监考时,考试制度为每半个小时一个人单独面试,虽然每人的题目一模一样,但4天下来愣是没有一个考生把题目透露给另一个考生,这让我很感叹,因为在中国这样考试的话,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后面的考生成绩会越来越好。
  宾西法尼亚大学吴同学:美国人注重锻炼。每天早上都可以见到成群在湖边、森林里跑步的人,从青年到老年都有。篮球场、游泳馆、网球场、足球场,尤其是健身房里,经常人满为患。我也被卷入了这股浪潮,每天晚上在固定时间进入健身房,按照科学的方法锻炼肌肉,一年之内已强壮很多。
  笔者:请两位陈姓同学说说你们在美国一年的收获。
  纽约大学陈同学:人们戏称NYU为“华尔街的后院”,许多年来,有志于投身“前厅”的人慕名而来,形成了NYU奇特的环境与地位。NYU的学生大多对业界尤其是金融界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对美国经济大环境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身前途问题的思考。这一年,我对毕业后即将面对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自己将来的选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圣母大学陈同学:来美国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自由的环境助长了我的自主能力。除了在生活中完全自理外,我现在也开始自主地为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制定计划。以前只知道随大流选课的我,现在知道根据行业形势以及自身爱好选择未来职业,主动了解职业要求的相关技能,从现在开始选课、培养能力。我更成熟了,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孤身在外独立生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家给予个人更多选择、更多空间的权利。
  这次交谈非常愉快,孩子们长大了,他们的天地很宽阔,他们很自信,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
  本栏责任编辑魏文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41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