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教学究竟何去何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走过十年,对课改理性的审视开始回归,阅读教学又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各种声音有分量地影响着教坛:阅读教学要从“教教材”走向“教阅读”,台湾的赵镜中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对“阅读能力”的研究如火如茶;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则颠覆性地提出“写作本位”的教学观,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指向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研讨大会上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与内容分析说再见”的观点,呼吁阅读教学不要再在内容分析上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一时间,讨论四起,阅读教学究竟该何去何从?越是“山重水复”的彷徨,越是孕育着“柳暗花明”的希望。前不久,我与志同道合的工作室成员开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教研活动,借助《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人教版五下选读课文)这篇教材,我从“指向语言表达”和“指向阅读能力”两个角度分别执教了两堂同课异构的课,然后,工作室成员以“阅读教学指向语言表达Vs阅读教学指向阅读能力”为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杭州市教研室刘荣华老师,全程参与、指导了活动。在观点的碰撞中,引发了不少思考。
  
  一课两教,抛砖引玉
  
  既是不同指向的同课异构,又是同一个执教者,不妨用对比的方式来呈现两堂课的教学。
  首先,看教学目标。第一堂课,指向语言表达的教学,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质疑探究,学习作者选取材料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推敲,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特别之处:通过整体阅读,了解文章结构,感受维也纳特色。第二堂课,指向阅读能力的教学,教学目标如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探究,感受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用概括小标题和提取关键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含义,感受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的教学,蕴含的我对教学的理解是:教材不仅仅是静态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作家写作的过程:阅读不仅仅是读懂内容,更重要的是读懂形式,领悟写作思路并学以致用;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教材当做范文,解决学生写作中的实际难题,引导学生学习选材、谋篇、布局。而后者的教学,蕴含的我对教学的理解是: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阅读的过程就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教材当做例子;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难,指导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
  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学理解,彼此对应的教学设计肯定是不同的。以大的板块为例:
  指向语言表达的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关注选材之特别一赏析重点语句,关注语言之特别一展开与作者对话,关注立意之特别。
  指向阅读能力的教学――自主阅读,指导读书方法,培养概括能力一有重点地研读,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质疑与鉴赏能力一拓展阅读,培养欣赏与记忆能力。
  既然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达成目标的方法也会各异。在前者的教学中,从学生写游览作文容易遇到的困难入手,通过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对指导写作带来新的启示,这个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比较、评议、质疑、讨论等方法。我们来呈现其中的一个片段:
  
  【指向语言表达的教学片段】
  
  师:写鸟鸣的部分,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最特别?
  生:“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
  师老实说,你觉得这声音好听吗?
  生(摇头,笑):不好听。
  师:我把这一段改一改,“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天籁之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清泉,欢快流淌;还有一种鸟的叫声很像少女唱歌”。两段对照着读,有什么想法?
  生冯骥才形容的鸟鸣,声音不好听,还是老师的比喻比较美。
  生:可我觉得老师的比喻美是美,却不够形象。不像冯骥才的,一读,眼前就出现了活生生的画面。
  生:我也觉得冯骥才这样写,就像《画杨桃》里说的那样,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尽量写真实。
  而后者的教学,则运用了一些阅读策略,比如浏览策略、划线策略、摘要策略、图解策略等,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也来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指向阅读能力的教学片段】
  
  师:描写乡村酒店的段落中有一些很特别的短语,比如:芳香四溢的葡萄酒。请你照样子找出几个,画出来。
  (生找出了“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欢快的华尔兹舞曲”“满脸通红的老汉”“又小又旧的提琴”“短尾巴的大黑狗”)
  师:这些短语,单个看没什么感觉,连在一起读,就产生了画面。试着读一读,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答:热闹的场景、欢乐的场景、真实的场景、和谐的场景、幸福的场景、自由的场景、尽情的场景……)
  师:如果你也在这样的场景中,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生:我也要融入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喝酒。
  生:我想说维也纳人真的离不开音乐,就连动物也是爱音乐的。
  散落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经过精心的提取、巧妙的组合,就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那么,不同的两种教学设计,带给学生的收获是怎么样的呢?很显然,指向语言表达的教学,期待学生更多地向作家习得写游览文章的方法,包括如何选材立意、如何谋篇布局i而指向阅读能力的教学,期待学生更多地习得阅读的方法,受到情感的熏陶。
  
  观点争鸣。众说纷纭
  
  课后,参加活动的工作室成员就这两节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何冬美(余杭育才实验小学):一课两教,而且教出不同指向的两条思路,郎老师今天的尝试是大胆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两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教无定法,可以在平时的实践中尝试新的思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至关重要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阅读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
  陈瑛(余杭勾庄小学):坦白说,我更倾向于指向语言表达的阅读教学。我们学语文干什么?学以致用!我们村有位老先生去世,在某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的孙子却写不出一副挽联:不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一封简单的求职信,错字别字连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句话,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效应是很有限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而一味地让学生阅读感悟,这是舍本逐末的事情。
  孔国平(余杭五杭小学):我也承认郎老师第一堂课的设计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也不排除是新鲜感起的作用。我们听惯了教阅读的阅读课,乍一听到旗帜鲜明地以培养语言表达为取向的阅读课,自然很激动。但是,不能因为追求新鲜,就否定了原来的东西。郎老师第二堂课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能力会对学生以后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所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1940年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也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与关系,指出了写 作的根在阅读。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以文选来组织单元,这已充分说明指向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经过历史的沉淀,得到了语文界多数人的认同,渐渐成为主流意识,成为教材与教学的惯例。我们要创新,也应该是继承中的创新。
  凌花(余杭临平二小):事实胜于雄辩。虽然指向阅读能力的教学如此源远流长,但是今天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的语文水平徘徊不前,甚至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也是事实。阅读教学很多时候劳而功寡,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或者收效甚微。有人会说,不能因为阅读存在的问题,就全盘否认阅读教学指向阅读能力。但是,如果这条路一开始就错了呢?难道也要这样,为了所谓的传统,一直错下去々
  曹燕(余杭塘栖三小):阅读教学到底指向何方?如果要质疑阅读能力培养这一条路的正确性,难道指向语言表达就一定是正道?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只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它还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总是先从阅读开始,再把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渐渐地迁移转换,积淀到写作中,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写作。如果以植物的成长作比方的话,阅读就像植物的根和茎,写作是茎上抽出的枝叶。只有根从土壤中吸收了足够的养分,枝叶才能长得茂盛。阅读教学,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与其硬生生地、功利地带着运用的目的去教孩子阅读,不如引领孩子们寻找阅读的方法,发现阅读的乐趣,进而愿意把这种乐趣与人分享。当务之急不是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而是探索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的模式方法,两者之间或许可以融合。
  陆小燕(余杭育才实验小学)-我很赞同刚才曹燕的观点,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功利”二字。我们的教学,确实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基础的。但是这个发展,不仅指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如果我们紧紧盯着语言运用,仿佛读就是为了写,这样的教学,就像把学生当做了奶牛,吃了多少草就要挤出多少奶来,学生就算是奶牛,吃草的时候也应该先品味草的甘甜,细嚼慢咽,甚至需要反刍,吸收草的精华,至于产奶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说语言的运用,如果没有理解与积累为基础,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金杭梁(余杭临平一小):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读写观也如此。今天郎老师这一堂“指向语言表达”的阅读课,其实在传递这样的理解:读“完”(就是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而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地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为了走出困境,勇敢地走一条新路,或许真的可以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精彩观点。指点迷津
  
  刘荣华(特级教师,杭州市教研室):不同思路的课,容易引起争议,一不小心,看课的人就“剑走偏锋”,这不是教研者所希望的。我们且不去争论谁对谁错,静下心来用研究的心态来审视。第一堂课,指向语言表达的教学,三点启示是很鲜明的:一是教学跟学生写作经验结合,学以致用:二是抓住“特别”,聚焦一处,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三是把握语言表达运用的起点,该感受欣赏的就感受欣赏,该迁移模仿的就迁移模仿,不好高骛远。第二堂课,指向阅读能力的教学,我们首先看教师本人对阅读能力的理解是否到位,在这节课中重点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策略,效果如何。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郎老师的认识是到位的,而且的确把握了教材的独特之处。遗憾的是,教师为了凸显不同的设计,忽略了对教材情感因素的把握,显得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恰恰是这样的遗憾,反而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
  沈大安(特级教师,省小语会会长):语文学科,怎么理解“语文”的含义?我觉得小学阶段定位要低,理解成“语言文字”比较恰当,也适当渗透一些文章、文学以至文化的因素。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学习,就要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不过,很多课文是作家写的,表达水平很高,需要学生欣赏和积累,但不一定马上模仿和运用,不能这么急于求成。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因素。“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先生这句话语重心长啊!从国际阅读测试看,我们对阅读能力的研究还不够透彻,阅读策略应用不多,阅读能力的评价研究也很缺乏。重语言表达和重阅读能力,不是对立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我的意见是因文而异教阅读。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不希望“干课一律”“千人一面”。阅读能力发展、语言积累和运用、审美情趣陶冶有机整合,才是上策。
  
  结语
  
  阅读教学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曾经希望教材能够提供有序的知识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是如今看来,可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教什么”的问题,依然需要一线教师自己去研判。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言意兼得”,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可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又谈何容易?语文教师缺少的不是理念,不是教学技术,而是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正如叶澜所说的“教学很复杂”,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才能处变不惊,把握本质,因为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去。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311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42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