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 稳妥 务实 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核心价值。高中课程改革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所必然涉及的领域。
  
  一、课改前后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在课改调研中,我们非常关注课改实施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师生座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发现有83%的教师、78%的学生认为在以下五个方面发生了悄然变化。
  1.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
  (1)课堂教学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材料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这一意识,正逐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常规意识,教师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2)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广为接受和运用。教师大多注重运用体验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新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已经从原来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一种以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新的课堂形式正在逐步成型。通过有效与无效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不断关注教学细节,使广大教师及早摒弃形式化的追求,使常态的、理性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简洁、活跃、扎实、有效。
  (3)教师课堂角色发生转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各校的课堂教学情况看,课堂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在教学中,老师经常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体验和合作学习,鼓励同学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们多是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自己,觉得老师和蔼可亲,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构建民主、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
  2.学生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1)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新课改以来,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对知识理解、运用及实验操作能力、主动意识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均明显提高。学生不仅喜欢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及体验。
  (2)学生的学业负担稍有减轻。样本学校都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总量,并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一定的睡眠时间,学生基本上感觉学习较为轻松。
  (3)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学会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搜集相关信息、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3.课程建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1)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专人负责,并制定了相关的实验方案,积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进策略和实验特色。
  (2)校本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各校将校本课程建设视作形成学校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对校本课程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初步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宁波四中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教导处――校本课程教师)。
  (3)创新了课程管理的有效形式。为了推进选修课程,各校积极探索选修课程的有效形式,作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管理模式。如奉化武岭中学把选修课程与学校传统的社团管理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社团课程化、课程社团化的创新之路。
  4.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
  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师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各校始终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首要地位。主要方式是通过校本教研的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合作式教研,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同课异构、课例剖析、论文案例等各种评比活动,使一大批优秀教师崭露头角。教师从被动观看者到主动参与者,敢说敢争敢上课,学校都有一批优秀教师在省内或市内的各项比赛中获奖。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课程改革和教育的持续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5.多种评价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团队发展性评价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精神,在运用“成长记录册”评价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多种评价方式。
  
  二、课改阶段性推进的主要经验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和保障机制,强化执行力,是课改顺利推进与取得成效的关键
  (1)政府行为到位是课改的有效保证。各校的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课改实验工作,将之提升至政府行为的高度,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充分协调社会力量,对课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推动。
  (2)为课改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各实验学校都为课改提供了专用经费,为课改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各校保证课改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用于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3)完善的制度建设为课改提供保障机制。市县课改实验启动以来,相继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课改实验办公室、课改实验指导小组,所有高中都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的课改领导小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研究颁发了涉及课程管理、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学业评价、考试制度、成果奖励、督导评估等方面的系列课改文件,从制度规范、业务引导和激励政策等多个层面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督促、推动和引领。
  2.研训到位,提升教师课改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改持续推进的重要基础
  (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理念、课改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是关系到课改成效的重要因素。各校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做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
  (2)市县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在重视名师、教学骨干的培养同时,十分重视对普通高中教师的培训,通过专门训练、校校结对、师徒结对、送教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市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
  (3)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校都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将它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长效机制来抓。
  3.重视教育科研的带动作用,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支持作用,强化督导评估,是深入推进课改必不可少的保证
  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带动作用。有效的教研工作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工作注重效能,提升水准,为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起到了切实的专业引领和支撑功能,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
  发展性的督导评估制度能激活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各校的办学积极性。督导还对特色教育、教育科研加大了权重,引导全市各高中走科研先行、特色强校之路。
  4.注重社会宣传,凝集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持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推进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市、县、学校积极利用各种媒体,有计划和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宣传课改理念和经验,让课程改革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学校还通过开放课堂、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发放家长宣传手册,把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中发生的可喜变化及时展示给家长、社会,这些做法有力地凝集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三、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念转变还不到位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认为,课改是学校的事,教学是教师的事 ,因而表现在态度上,不深入课改第一线,不了解课改开展的实际情况,不懂课改的现实矛盾与困难,不同程度地停留在文件、会议与口号上;一部分学校领导对新课程心存疑惑,怕新课程与高考关系不一定密切,弄不好会导致三年后高考失利,因此不敢按新课程的教学指导意见组织教学,认为新课程内容广泛,但难度和深度不够。
  (2)教师水平还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一是在认识上有误区。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只不过是玩花样,还是原来的做法实在,只有把知识教给学生才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二是在操作上有误区。一些教师习惯了老一套的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手捧新教材,口授老课程,老是抱怨课时不够,要求学校增加课时。三是在客观上新课程的某些不完美之处造成教师操作上的不合拍,如教材编排过泛,内容过多,体系不严密,初高中衔接不畅,课后作业、配套作业本与课程不配套。
  2.执行课程课时不严
  (1)未能开足开齐课程。省四所样板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宁波四中、奉化武陵中学均严格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模块设置及周课时安排建议》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不随意增加课时。但是,在市调研组调研的20所普通高中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课时的现象(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进行了整改)。大多数学校的高中一年级,除周一至周五上课外,周六或周日上午均在补课。这些课时大多增加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特别是数、理、化上,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三个课程”建设还很薄弱。“三个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校本课程和通用技术,是新课程的特色课程,最能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但是出于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限制;社区服务“走过场”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只是在街道或社区盖个公章了事;一部分学校尚未将高二开设的通用技术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一部分学校挤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部分学校研究性学习有名无实,个别学校甚至将其全部变成文化课;有的学校虽然在课表上安排了校本课程,实际上却成了德育课或者班会课;有些学校简单地将校本课程当成讲座,或者艺术、体育方面的兴趣活动。个别民办学校甚至依然按照老课程的方式设置教学科目,新课程方案要求的课程一样也没有开设。
  3.保障措施不得力
  (1)新课程实验经费投入不足。新课程实验的培训、研究、考查学习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个别地方和学校经费不到位,高一年级的教师参加与新课程相关的活动,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限制。
  (2)硬件配套与新课程要求有距离。学校普遍存在着专用教室和实验室紧缺的问题,目前就己经捉襟见肘,无法满足新课程要求。相当多的学校,刚好一个行政班一个教室,有的还挤占了实验室或图书馆;有的学校需要至少5个以上的实验室,目前还只有一两个。新课程增加了大量仪器,部分仪器价格不菲,如配备一个符合新课程需要的生物实验室,至少需要10余万元;一个物理实验所需的传感器,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大部分学校还没有配备,一些农村高中无力购买。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多媒体设备仅仅用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甚至成为“电灌”的工具;有的学校由于实验室条件所限,教师只能将本应由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变成了由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使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4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