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数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于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在家长会上都给家长讲了,希望家长也注意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测量床的长度和自己的身高,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合作才能完成,从而培养孩子的合作习惯和能力。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学习是班级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一种补充。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
  总之,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首先,目前,教师本身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当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其次,当代大多数学生是家中的宝贝,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二、合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我们经常在一些公开课中见到小组合作,甚至有人把公开课是否有小组合作活动作为评价一节课的大条件。为了迎合这一部分人的心理,于是,在公开课教学中,大家就有意无意的往自己的课堂硬塞进小组合作活动,全然不管它是否有实际意义,小组合作成了一大摆设,摆给谁看呢?当然是听课的教师,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也不是每堂课都有合作交流,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例如:这学期,我在教学“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用“厘米尺”合作测量课桌面的宽,结果,都是一人测量的,根本不合作。学生以“我”为中心,拒绝别人的参与,这节课我也就顺其自然了。第二节课,我就安排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孩子们都举手争着来,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我问他:你一人测量吗?他说:“那当然,我行”,我把米尺交给他,他放好米尺才发现,一人没有办法完成测量,他很无助的看着我说:“老师,我需要同学的帮忙。”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教育,最后又请了两人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了测量。因此,我建议如下情况开展合作学习:①学生存在疑难问题时;②学生存在意见分歧时;③同一题目具有不同答案时;④要求学生对规律进行总结时;⑤需要学生进行集体协作与创作时;⑥学生对小组中个人的独立活动与集体学习的结果与过程希望与学伴进行深度交流(对话)时。
  2.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分工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再进行明确的分工,如四人一组的分工:一是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带头示范;二是记录员,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三是报告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四是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负责观察组员合作技巧,发言是否积极,谁没有参加讨论,有没有利用礼貌用语等。小组分工明确,积极性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技巧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月学生要对自己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然后找出不足,发扬优点。每个月学生都要互换身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程度差的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后进生更后进。
  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如在学习“量教室长度”时,我让学生分组测量,同时给他们进行了分工,于是学生有的指挥,有的拿粉笔作记号,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笔记录……人人有事做,个个兴高采烈,合作默契,有条不紊。学生在“量长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尝到了合作的乐趣,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得到保证。
  3.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强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通常我们的合作学习低效,一是由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相互合作交流就能解决问题,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二是合作学习任务过于含糊笼统,学生不知该合作什么、怎样合作,无所事是。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难度,合作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和共同学习的创造性。像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元旦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召开元旦庆祝会,需要买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该买哪些水果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说我的,你说你的,争论不休,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们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才能决定该买哪些水果”,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具体,有一定的指向性,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和深入。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有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边)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材中,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出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操作性强,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这无疑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首选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如:我听了一节《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教师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教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教师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4.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合作时间短,在合作还未真正开始时,合作学习已宣布结束。因此,合作时间不能太少,小组的合作学习时间最低不得少于3分钟。同时,合作次数不能过多,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以2―3次为宜,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但是这种时间安排和分配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安排合作学习。我们一定要视学科特点、合作任务、学生实际而灵活运用,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用得灵活,取得实效。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但是,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626700四川省甘孜县三完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46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