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教学难、就业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要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就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职业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实用性,讲求教学的多样化、人性化。
  关键词:高职 技术性人才 社会化
  
  随着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社会对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扩大,这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环境的、个人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的高职教育陷入发展的泥沼之中。
  
  一、“三难一差”羁绊高职发展
  
  (一)招生难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导致了不少人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在思想观念上尚未对职业教育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未给与足够重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以后当“技工”、当“蓝领”,学生不愿意去只有“差生”才会就读的职业院校。来自多方的偏见、误解致使高职院校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难、管理难
  对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教学难、管理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第一,基础学科底子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国家高考或是参加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入学。自主招生考试难度明显低于高考,因此当单招生与高考生在同一课堂相遇时,他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异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阻力。第二,缺乏自信心,学习主动性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教师眼中的“差生”,由于成绩的原因在学校、班级一直处于劣势。长期的弱势地位严重地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惧怕学习、讨厌学习。第三,个性鲜明独特,自我管理意识差。不少教师认为不少高职学生太有“个性”,太不好教了,太不好管了。自我管理意识的缺乏不但会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有效地进行,更严重的是一旦师生之间关系由于学生管理意识差而形成恶性循环的话将对学生本人和教师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就业质量差
  高等职业教育本应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在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上未能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培养的人才的类型、技术水平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学校花两年或三年时间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其他工人通过短短几个月培训就可以掌握,完全体现不出高职毕业生受过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就业质量可想而知。
  
  二、“三个转变”指明出路
  
  高职院校要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就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用性,讲求教学的多样化、人性化。只有平衡好了招生、教学与管理、就业之间的三角关系,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高职教育走向社会化
  专家指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的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人数最多,也是最底层的就是熟练工人,往上一层是技术工人,再往上走是技术员,处于金字塔尖的便是工程师。工程师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员一类的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熟练工人可以通过对农民工的短期培训获得。但是,就目前状况看来,我国高职教育确大量地培养着熟练工人,这导致了“熟练工人”供大于求,但是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员却供不应求。供求关系的不均衡直接损害了企业、高职毕业生、农民工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黄炎培曾经指出“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所以,职业教育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职业教育在办学宗旨、办学组织、办学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社会化。这就要求学校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与市场接轨,必须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不能关着大门盲目的进行教育。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都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突出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设置那些专业,开设哪些课程,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再报地方委员会批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将来毕业后,他们的技术有“用武之地”。
  (二)教育与职业充分结合
  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的特点,就必须把教育与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实行的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相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双元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60%-70%的时间在企业度过,企业建有系统的学习基地,配备有专职的实训教师,同时,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着主体地位。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却存在企业主体缺失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因此不愿意为次承担太多责任,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学校的扩招也让企业难以同时接纳近几百上千的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走出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之路。我们应该要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以学建产,打造自己校内的教学工厂,将实际企业的环境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既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争取和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将产品的技术开发与学校教学联系起来,以学建产,以研兴产,以产促学。
  (三)知识、能力、情感的共同发展
  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被家长、学校、同学看成了“差生”,在学校处于弱势的地位。文化成绩差并不等于能力差,素质差。“实习非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偏重理论知识是职业教育的大忌。高职应该突破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的教学,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把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出更多学生学习的潜力和信心,凸现职业教育的优势。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功利的教育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和谐相处。学生表现出鲜明独特个性只不过是学生对自己薄弱部分的一种伪装、一种保护,教师需要用真心去打动和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翔.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情况[R].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2]洁安娜姆.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24-25.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0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