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红楼梦》中秦可卿艺术形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秦可卿;艺术形象;出身;性格特征;死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52―02
  
  一、总述
  
  秦可卿,小名可儿,又名兼美,贾蓉之妻、贾母之重孙媳,金陵十二钗之一,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排名最后而又最先离去的一位。秦可卿于第五回登场:宝玉在秦氏房中歇中觉,恍惚中似由秦氏引入太虚幻境,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一首和《好事终》曲属秦可卿,第十回写秦氏治病,第十三回写其病殁,至第十四回写丧仪之铺张奢靡结束。秦可卿是一个双重的人物形象: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梦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全书叙事结构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蕴;在现实世界里,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隐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秦可卿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担负着《红楼梦》构建全书叙事结构的特殊的艺术使命。
  第一,《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的叙事使命是引领宝玉,透过宝玉的眼睛,介绍贵族小姐和主要丫环的命运。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对他说:“今既遇尔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子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故引子前来,醉以美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秦可卿首先是作为贾宝玉梦魂的引路人而出现的,将宝玉带至天上的“清静女儿之境”,使宝玉得以窥视“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册子,听仙女演奏《红楼梦》十二曲。这些册子中的判词、画页和曲词互为补充,隐喻和预示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青年女性的思想性格、身世遭遇和命运结局;同时因贾宝玉同情这些被封建礼教毒害和压迫的女性,关注她们的命运,分担她们的痛苦,也就确立了贾宝玉“诸艳之冠”的身份。
  第二,秦可卿临死前给凤姐托梦,说出一件未了的“心愿”,也就是从事物发展的哲理高度,即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等等,讲到了贾府保持“退路”的具体治家方略:“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秦可卿作为小说叙事的枢纽,道出了如此深邃的居安思危与持续发展的思想,值得人们去回想探究。
  总之,秦可卿在《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中是一个隐喻式的人物,她穿插在梦幻仙境和现实人间,连接太虚幻境和大观园这两个世界,幻中显真,以幻拟真,以真托幻,显得飘渺幽微、如烟如云。
  
  二、秦可卿形象的核心
  
  聪明乖巧而又重于心计,自处尊荣却能考虑后事,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时却能看出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是《红楼梦》改稿后秦可卿形象的精神核心。这种改变是紧紧围绕“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来反映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历史命运”这个主题进行的。秦氏在全书的人物中,占了好几个第一:她是容貌最美者,又是最受上下人等喜欢的,还是最早看出家族大事的,然而她也是最先弃世的。她短暂的一生,像天空中的流星,在黑夜里划出了一丝亮迹,象征着荣华富贵如同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盛衰荣枯的规律,是自然的,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也以实际印证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下》)的古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秦氏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说出了《红楼梦》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三、秦可卿并非出身寒门
  
  秦可卿是“赫赫扬扬,已近百载”的宁国公府的长重孙媳,是三代单传的贾蓉的妻子,身处如此显赫的豪门贵族,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秦氏应该有个高贵的出身,绝不至于如书中所述连血统都不知,这是其一。其二,秦可卿第五回一出场就气象万千,书中对秦可卿卧室的描写更为奇特:首先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妃喝醉酒以后,像海棠花一样美丽的情景;卧室里面有一副秦太虚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再看还有什么呢?不得了:“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的宝镜,一边还摆放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还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说明秦可卿生活很奢靡,本人很淫荡。因为只有主人有较高的品位、认识与修养,才能有如此的境界修为和环境布置。其三,在临死之前给王熙凤托梦,这充分见证了秦可卿的远见性与预见性,说明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有成熟经验的人。其四,第七回中送宫花一事,道出了秦可卿与宫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五,秦可卿死后的丧事,更印证了其出身并非寒门:所用棺木是为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准备的,而且死后宏大的葬礼祭祀乃至大明宫中宫内相戴权的惊动,都充分证明了秦可卿出身并非寒门,这样的论据书中还有很多处。
  
  四、秦可卿的性格特征
  
  秦可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唤作“兼美”,即“兼”具林黛玉、薛宝钗之“美”,性情温和。她自己对王熙凤说:“婶娘的侄儿(指她的丈夫贾蓉)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正因为夫妻相亲相敬,所以贾蓉对秦氏的病“好不焦心”。贾珍和尤氏对这位儿媳也非常满意,她说公婆把自己“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她处世和,待下慈,“温柔和平”,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秦氏死讯传出,“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同时,秦可卿又是一个极其心细的人,正如其婆婆尤氏所说:“她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从张太医之口可知她的病因之一便是用心太过伤了神:“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的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火忒旺……”
  
  五、秦可卿的死亡
  
  可卿之死是个难解的“谜”。就死的方式说,有“自缢”、“淫丧”、“病死”、“强死”等。首先,秦可卿之死是骤死。第十三回写到“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写到宝玉听到秦氏死讯后,“只觉得心中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这些都说明了秦可卿之死是骤死。关于秦可卿死的方式,应该是自缢。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最后一页上,有关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配合这首判词,画着高楼大厦,画上一美人在高楼里悬梁自尽,这些明确告诉我们,秦可卿不是病死在床上,而是悬梁自尽的。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一首曲名为《好事终》的曲属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在这首曲里也强调了秦可卿死的方式,以上这些是明写。在书中第一百一十一回写鸳鸯殉主,也点明了秦可卿的死法。鸳鸯欲死时,却想不出“一时怎么样的个死法”,她“一面想,一面走到老太太的套间屋内。刚跨进门,只见灯光惨淡,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好似要上吊的样子……想了一想,道:‘是了,必是教给我死的法儿。’”在这里,让秦可卿拿个汗巾子教给鸳鸯缢死,这情景正好是秦可卿当日缢死情状的再现,借鸳鸯之口说:“倒比我走在头里了。”这里鸳鸯之死法是衬托,秦可卿之死是暗写。
  作家用了约七个回目的篇幅,为秦可卿立下了一则小传。她来历不明,却能活动于天界人世,具有形神合一的气质;她表面上是有病善终,其实骨子里却是自尽枉死。在十二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故首之以钗黛,而终之以可卿。她兼有黛玉、宝钗二人之美好,因而寄寓着作者的理想:现实中不可兼得,理念中却完美和谐。作者通过秦氏,让贾府的全盛时期展现于广大读者面前;又通过她短促的一生,在全书开端的显著地位象征性地预示读者:荣华富贵,显赫威烈,不过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秦可卿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扑朔迷离的,正因为这种瞬间的极笔,扑朔迷离的彷徨,才使我们有了探索的兴趣,想象的空间,咀嚼的余味,也为我们增添了一些阅读的乐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4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