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光荣革命的几点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光荣革命的许多观点重新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革命性质的判定。笔者认为光荣革命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兴起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时代,当时,资产阶级虽然还不够强大,但英国社会里已到处渗透着资本主义的气息,把光荣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河也是有依据的。
  【关键词】光荣革命;君主立宪;贵族;资本主义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可是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却仅仅是一场宫廷政变,即由一个新国王更换了老国王而已,而且新国王还是老国王的女儿女婿。实际上,甚至许多英国人都认为“光荣革命应被认为是一场被阻止了的革命。”[1]而在国内史学界,光荣革命一直被作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而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只是近年才对它研究很多,对以前的诸多观点进行了驳斥,如对认为光荣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君主立宪带有保守性妥协性等,其历史作用及光荣革命的性质至今尚无定论,笔者在此对其中有关的几个观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君主立宪制
  
  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创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改变了英国的政体。新国王威廉和玛丽是在接受了议会发布的《权力法案》的基础上才登基的,尽管它的多数条款是英国人自古就有的。马考莱总结了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受三大宪制原则的限制,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这些其实都是《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原则用书面形式确定下来,确是意义重大的事,因此《权利法案》也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奠基性文件。以后议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如1696年的《兵变法》,1689年的《宽容法》,1694年的《三年法》,1696年的《判国法》,1701年的《继承法》,都进一步地从各方面限制了王权。但事实上,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拥有许多专断的权力,个人意志仍影响着英国的命运,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比如威廉在登上王位后,立即对法宣战,但却在对法作战和爱尔兰平叛时举措失当,且因不重用善战的马尔博罗公爵使英国损失巨大,而当时议会的选择正和他相反;再比如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乔治三世是根据《继承法》才登上了王位的,但实际上这几位国王还是具有许多决定英国政局、内外政策的权力。“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在1660年后极大地加强了王权,而光荣革命只是结束了扩大王权的危险企图”。[1]
  英国的政体从盎格鲁撒克逊起从来就是王权与以贵族为代表的议会的共同体。盎格鲁―萨克逊以来的英国社会就有制约国王权力的传统。据载,“大战之后,人们选举一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统治上帝之臣民的国王。他们要国王发誓尽可能使用他的权力维护基督教的神圣信仰,根据法律而不是其个人的意志来引导他的人民,并且和他的人民一样服从于法律”。[2]国王加冕时承诺保证英国人民所享有的法律和自由的权利,而且国王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废止以前的法律,国王不能超过应有的司法程序,也不能变更教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且,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是不能制定或颁布新的法律。虽然自7世纪以来,很多国王都制定了自己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也以传统的习惯法为基础。
  英国人并未想要结束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立宪”,即某些限制王权的条款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英国的最高权力转移到了国王和一批贵族手里,即贵族寡头制(国王也可称为最大的贵族)。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经过改良的传统的政体形式符合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所以说,光荣革命是推翻了英国式的专制政体,向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迈出了第一步。
  
  二、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光荣革命缺乏通常与重大革命相联系的暴力和英雄的事迹。”[1]英国人是在平淡无奇中完成了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权力更替。而光荣革命的不流血的完美结局本来并没有被这场政变的发动者们所奢望。整个过程充满了偶然性,政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威廉三世的勇气和决心。
  英国人在经历了失败的共和时期和护国公时期后,已打定主意维护传统的君主制了,但面对詹姆斯二世恢复天主教的企图,英国人也是不惜诉诸于武力的,七位主教向威廉发出邀请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止天主教在英国的恢复。另外,他们选择威廉也是出于威廉的宗教信仰以及从正统方面考虑;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威廉有一支强力的军队,这样能使政变更容易成功,而并没有把希望放在和平解决上。
  在1688年,原来应该又有一场黑斯廷斯式的大战出现,詹姆斯二世是一个相信“王权神授”的国王,为此他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他所建立的近4万人的常备军是“自克伦威尔时代以来最强大的军队”,[3](p598)而且他已十分注意对军队的掌控,他经常巡视军营,对英军统帅马尔博罗公爵要远比以后的威廉三世重视。
  威廉三世干涉的主要原因是拉英国同荷兰结盟反对法国路易十四的野心,威廉的远征军只有1.2万人也远逊于英军。光荣革命成功地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威廉的远征军必须要等法国大军暂时消除对荷兰的的威胁后才能进军英国,而路易十四恰恰命令法军渡过莱因河去进攻德意志诸邦。如果那时法军进攻荷兰,那英国只能独自决定自己的命运了;当时的天时也帮了忙,威廉的舰队一路顺风,而詹姆斯二世可以阻挡他的英国舰队却被逆风封锁在了泰晤士河中无法出海,风停后才驶入海峡却又被一阵狂风赶回了港;但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人和,尽管詹姆斯二世十分重视对军队的掌控,但是他在宗教和政治上的政策并不得人心,这使他的军队的统帅和少数骨干在威廉向伦敦进军途中就投降了威廉,而军队也无心恋战。事件最终没有酿成大的流血,这是这次事变的策划者也没有想到的,但无疑英国人意识到了这种解决方式对英国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对比1642年以来近20年的流血冲突造成的近10万人的死亡,而结果却并不圆满。英国人发现“不流血”竟也能达到目的,所以以后无论是议会还是国王,或者是议会的两党,每当发生冲突时,每当需要有制度改革或制度变迁时,都会采用妥协和克制的态度。事实上,“自1688年起,英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危机,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但却没有发展为武装对抗,这在近300年的世界史上十分罕见”,[4](p163)后来的英国人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会到“光荣革命”中去寻根搠源。阿萨・勃里格斯说:“1688年革命是实用主义和人的理性的一次胜利,它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攘扰不安的争端问题。于是,建立起一种“平衡”,它维持了若干年之久。“[5](p160)
  
  三、“光荣革命”的性质问题
  
  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国内传统观点包括一般通史著作、大中学校教材,大体都持这种观点,但今年来,这种观点有所改变。“这种观点最大的弱点是说不出谁是“资产阶级”,如果不存在“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又如何存在呢?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一般所公认的“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资产阶级革命”这种说法就受到呢很大的冲击。”[4](p159)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完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此之前,只有地主、领主、奴隶主,没有资本家。第二种理解则是从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来定义资本主义的,即如果一个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6]
  我们先从当时的经济发展的情况看。虽然英国是制造产业的先驱国,但当时的英国只是处于手工工场时期,占大多数的制造业是分散的手工工场,其经营形式是由包买商供给原料,由受雇佣的劳动者为其加工成商品成品,待手工工场有了较大发展后,才有一批商人转为专门经营工业生产。照此看,英国当时虽没有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工厂资本主义经济,但还是有手工工场等具有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前兆存在的。
  我们再从当时英国的社会结构来看,17世纪的英国社会应该是一个高度分层的社会,按在英国历史学家中对社会分层最具权威性的基思・赖特森的分法,“当时的英国社会可分为绅士、约曼农、富商、农夫、农业工资劳动者和茅舍农、穷人五个等级。其中绅士阶层主要是指据有各级爵位的贵族,他们基本也是以地产收入为主;约曼农、富商与专业人士这一等级在等级社会中的地位低于绅士阶层,但财富收入还是偏高的;农夫则以耕种5-50英亩的土地为主,只有少数偶尔通过受雇佣为生;茅舍农和农业工人则基本通过受雇劳动为生;穷人则是指城乡社会中永久的无产者。”[7](p30-33)这样看,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家,但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自由雇工阶层。
  1688年“光荣革命”主要是由土地贵族发动的,政变后掌控政权的也是大地产贵族,新政权建立后,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理当在他们中间分配。在政变中扮演配角的资产阶级未获得内阁职位和议会席位,这就造成大地产者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局面。还有,“新政权建立后,不仅政变的策划者得宫封爵,荣耀风光,而且不少前朝的显宫巨宦,如保王分子的一些子弟――哈里发克斯侯爵、桑德兰伯爵、西德尼・戈多尔芬和前王军总司令约翰・丘吉尔(即马尔博罗公爵)等,依然在政府、议会里占据首要地位。据载,在1701年下院的513名议员中,全部或部分代表土地贵族利益者竞达400多名。”[8](p200)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国家政权,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掌控政权的也不是工厂主和资本家、大商人和金融家,仍然是带有浓重封建主义色彩的大贵族阶层。所以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称光荣革命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确是值得商榷。或者,应该说“在这一历史阶段不存在着一种农民的、中世纪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向另一个完全与之对立的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革。”[9](p201)
  但是在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随后的18世纪中叶也在英国发生,英国是最早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所以又很难把光荣革命同资产阶级革命完全割裂开。
  首先,君主立宪制是属于资产阶级政体性质的,虽然其在形式和内容上却不同程度地带有封建主义特征,而且17世纪中叶后形成的议会两党制也是符合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
  其次,资产阶级作为配角参与了政变,在当时,英国议会下院大部分议员都是由每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商人,手工业主、农场主、律师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人物中选举出来的政变后未掌权也是当时英国国内实际情况有关的,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资产阶级中的大商人和金融家人数较少,其经济实力难与贵族地主抗衡。工业资产阶级的前身――工场企业主――大多从事小规模生产,尚未积累可观财产,无资格参与国家政权,土地贵族垄断政府职位和议会席位也是当然之事。另外,英国长期都是一个等级社会,而保存等级制必须保有国王和贵族,英国有产阶级长期保留君主和贵族的目的,是表明他们的阶级统治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没有国王,没有贵族,就没有社会制度中的不平等”。[8](p201)即使在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强大到可以完全掌控政权时,资产阶级也没有放弃由贵族统治的。比如“到了1848年,保守党头面人物迪斯累里依然鼓吹:民众最理想的领导者是英国绅士。”[8](p202)
  还有,占统治地位的土地贵族阶层虽然维护某些传统特权,但始终坚持资本主义的国体,并在法律上予以确认。在经济上,他们在多数情况下注意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或实行若干让步政策,调整有产阶级内部矛盾。17世纪末和18世纪,贵族政府逐渐废弃了前王朝限制工商业发展的规章条例,多次颁布新法令,扶植本国工商业和防止外国商品竞争。共同的利益,把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连在一起,使得资产阶级能够容忍贵族阶级长期把持国家政权。况且“英国贵族虽有大宗地产,但同欧洲大陆贵族相比较经济特权县少。最突出的是他们必须交纳直接税,不得承包税收,这就将其置于与资产阶级同等的地位,使其他有产者少有怨气。”[8](p205)“许多贵族嗅觉敏锐、视野开阔、敢于投资,利用煤、铁开采特许权,通过修建运河、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交易大发其财。在商业上,贵族阶层显得格外活跃,从伊丽莎白时代起,最乐于投资远洋贸易的正是上层贵族。这一阶段贵族的重要性是由于他们愿意鼓励和资助新的冒险事业。大型矿业和冶金工业还是新鲜的事物,他们在这些行业的扩展中起了带头作用,大洋贸易和探险也是新鲜事物,他们再次在其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0]
  最后,“17世纪的英格兰又是一个开放的等级制社会”。[7]即虽然是高度分层等级制社会,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更高的阶层。绅士可因血统和出身具有其固有的等级身份,但也可以因共品质和财富而使他被入们认为足绅士。可见,绅士的身份本身可以通过继承而获得,也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得到。在英格兰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接受大学教育,通过担任诸如治安法官等类的公职,通过增加财富以使自己具有足够的能力维持绅上的体面生活等各种方式,来达到成为绅土的目的。这样,血统和出身就不仅仅是成为绅士的惟一条件,职业、财富、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等其他方面的有利条件,也能使入们成为绅士。这样,当时的英国社会很容易出现新贵族这一类人。1660年后的最大变化是土地主阶层目睹着商业界和知识界的兴起教其社会地位的显著上升。无论是律师、商入或企业家都有可能进入贵族阶层。事实上,到了17世纪末,在这个“高度分层的农业社会”中,农业资本主义和商业资本主义已经相当成熟了。
  用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R.H.托尼的话说,“16-17世纪是资本主义兴起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时代。”[7]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加之英国特有的等级社会的历史渊源,把这场在17世纪发生的对英国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有重要影响的政变看成一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变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因为同为政治革命,我们经常把这场政变与1775年的美国革命和1789年的法国革命归为一类,这样无疑会从光荣革命中找出许多另类之处,这除了英国自身社会的独特性之外,还因为有长达100年左右的年代距离的因素。准确的说,对英国而言1770年以后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才是和法、美革命所相对的,而且工业革命不单是引发了经济变革,英国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工厂资本主义经济,而且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使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英】哈里・狄金逊.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革命性问题”[J].王章辉译.世界历史,1988.
  [2]岳蓉.中世纪英国的威权分化及其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3]【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民族史[M].薛力敏等译.广州:南方出版社,2002.
  [4]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陈叔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覃翠柏.论工业革命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J].集团经济研究,2007.
  [7]许洁明.17世纪英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阎照祥.英国贵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A.Macfarlan.ThecultureofCapitalism.Oxford:OxfordPress.1987.
  [10]王晋新.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72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