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考试至上”主义流行的今天,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经典名著阅读很不理想[1]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此事实的原因,自然是复杂多样的;不过,除考试制度之外,课程、教师、图书馆、大众传媒和家庭等,可以说是较为重要的方面。为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笔者于近期对广东省汕头一中、普宁二中和饶平五中等三所中学的397位高三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就上述五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学生所提意见之数量来看,汕头一中193人项,人均1.322项;普宁二中185人项,人均1.331项;饶平五中62人项,人均0.554项。这样的数据表明,处所和层次高(城镇省一级中学)的学生对课外阅读问题的看法多于处所和层次低(农村普通中学)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一个可能是由于前者见多识广,所以易于觉察到问题的存在;另一个可能则是前者更具独立思考能力,更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课程设置方面,有20位同学提出“多安排课外阅读的课程”,有6位同学提出“每周都应该有课外阅读指导课,成绩列入总评”,有4位同学提出“减少课业负担,多安排看课外书”。虽然学生的提法并非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把“课外阅读”纳入正式教学的范围,使其具有“合法性”的地位。应当讲,中学生这样的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尽管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且许多教师也都明白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课外阅读”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仍然身份“暧昧”,结果也就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奇怪现象。当然,我们也能看到有的中学把“课外书”引进了课堂――如山西运城市实验中学[3]、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4],可毕竟很少,多数的中学还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影响升学率的异类。基于此,笔者认为,若要使“课外阅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停留于观念上,就必须设置“课外阅读”课程,让它成为“体制内”的东西。换言之,变“隐形课程”为“显形课程”[5],是有效乃至高效“课外阅读”教育的必经之路。
  在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方面,不少学生对教师寄予了希望――仅直接提出“老师应多介绍好书并指导如何欣赏”的就达到了11.59%,而封闭式问卷的调查则显示出有42.82%[6]。这说明当前教师在这方面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学生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如果要由语文科的教师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全部,则是不适宜的。这不仅因为语文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若兼顾过多会顾此失彼,而且还因为“课外阅读”不只涉及语文――换言之,它是跨学科的[7]。这也可以说是笔者为何认为“课外阅读”应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有14位学生希望教师讲课时多涉及课文之外的相关知识,也有11位学生希望教师的知识面宽广。像这样的意见,当然是很正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智力教育取决于必修和非必修的大纲的统一”时中肯地指出:“如果你们希望少年具有丰富的、充满意义的精神生活,希望他们不白白浪费时间和不去寻求某种可耻的强烈刺激的话,请你们把这些看不见的线由课堂教学引到课外兴趣爱好和需求上去。”[8]然而,遗憾的是,当前不少中学教师教学时总是就课文讲课文,把“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当作只局限于课文讲解的理由。如此这般的课堂教学,自然难以满足那些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不利于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更无法调动他们进一步阅读(即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形不仅存在于语文科的教学中,而且也出现于数学、化学等学科的教学里。的确,一条数学公式或一个化学方程式是抽象的、单调的、枯燥的,但它的产生过程、它所适用之事物,却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倘若数学教师或化学教师能够在教学时多涉及课外相关的知识,就不但可以帮助甚或深化学生对抽象知识本身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激发出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拥有在不断读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厚的知识储备。可是,今日教师的读书状况实在让人无法乐观。这里面的原因,按照一些调查资料及教师自己的说法,那就是“没时间看”、“没兴趣看”、“书太贵”和“找不到要读的书”等等。显而易见,在此类真假掺半的理由还继续能成为理由的情况下,中学教师丰厚的知识积累就必定只是一句空话。
  在学校图书馆方面,学生提的意见最多的是“书少且旧”――仅直接提出“图书馆藏书能多点、新点”的就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14.86%。这样的调查结果,完全是意料中的事,因为连相对要好得多的高校图书馆,也都是让大学生感到“书少且旧”[9]。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为永久性的图书馆选最好的图书。要让孩子们感到并意识到什么是任何时候也不能被忘却的东西,学校的面貌及其独特性恰恰表现在这一点上。不能允许有一本无人问津的书放到这个图书馆里,同时也决不允许放过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10]然而,笔者在调查中看到的情况却是,不少学校图书馆(室)的藏书多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出版的书,其中相当的一部分根本不值一读,而馆藏新书则有许多属于教辅资料。正是由于当前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才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无根的浮萍,也才使得一些爱好读书但囊中羞涩的教师找不到要读或该读的书。
  值得一谈的是,虽然只有一个学生提出“学校图书馆假期应开放”,但这个极少数人的意见很重要,它有意无意地指出了一种人们习以为常可实际上却是很荒唐的现象:学校师生放假,学校图书馆的运作也跟着停止了。众所周知,学校放假,只表明按教学计划进行的课堂教学暂告一段落,而不表明包括课外阅读在内的学生课外活动也随之停止。相反,学校放假,意味着学生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为可能,意味着师生大量的阅读可以成为现实。据NHK(日本广播协会)1979年进行征询调查的结果,有28%的初二女生在“想做的事、对自我的愿望”中选择了“想读很多书”的备选答案[11]。尽管这个数据出自20多年前的日本,但由于那时日本的女中学生很喜欢看电视(时间占到每天余暇5个小时的40%到50%),加上心理学方面的原因,所以这个数据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参考的意义。概言之,今日的中学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在自由支配时间里“想读很多书”的,而寒暑假便是最佳的时机。可是,假期学校图书馆的全关闭,一方面使许多爱好阅读的学生没有了书源,另一方面则由于或多或少地暗示着放假期间读书(不是作业)已变得无关紧要,所以也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浓厚兴趣。
  在公共图书馆方面,只有地处汕头市区的9位学生提出“应该增加数量”。自然,这并不等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而只表明城市学生比乡镇学生更具“公共图书馆”意识罢了。本来,学校图书馆的不足可以由公共图书馆来弥补,但今天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状况甚至还不如学校图书馆。按照联合国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标准,公共图书馆的拥有量是3万人一座[12],可中国2004年只有2720个公共图书馆,平均45.9万人一座[13]。从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距离甚远――就馆数而言,德国2000年有普通公共图书馆11322个,美国2002年有公共图书馆9000多个,英国2002年有公共图书馆5000多个,法国2002年有市立图书馆2795个[14],仅有500万人口的以色列有公共图书馆1000多个[15];就服务半径而言,中国每个公共图书馆为3529平方公里,而英国每个公共图书馆为50.9平方公里[16];就服务量而言,中国公共图书馆一年外借图书2亿册次,日本为5.5亿册次,中国平均每一个图书馆员服务持证读者190人,日本为2500人[13]。从现有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来看,2004年全国人均0.33元;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为零的,2003年有534个,2004年增至720个[17]。仅以总人口约468万人的汕头市而论,笔者在调查中掌握到的资料是:公共图书馆共有8个,平均58.5万人一座;2004年购书经费总计87.9万元,人均0.1878元。其中,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南澳县图书馆已经20年没有买过一本新书[18]。在“官员不愿意投资给图书馆买书”[19]的背景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自然是内外“缺粮少水”。
  在大众传媒方面,学生们提的意见相对较少――如提得最多的“大众传媒应客观评价书籍,不要炒作”一项,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4.53%。这一点表明多数中学生对大众传媒与课外阅读之关系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也说明这个群体较少关注媒体上的书评。实际上,从“经济是不是文学的品格”[20]和“通俗小说价值高低”[21]的论争以及对诸如“尖锐的批评少,多是炒作、包装”、“打美女牌、打隐私牌、吃嫩草、互相开骂、找名人骂”、“批评家与作家同谋”、“书评界媒体圈大力追捧名家”之类的批评中,我们便不难想象出理论界、批评界及其思想意识的载体(传媒)已经给包括中学师生在内的读书界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在家庭方面,学生意见最集中之点是家长“应该支持、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其所占的比例为19.90%。这样的比例在开放式问卷中是不算低的。现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在内的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学生家长也不例外。在汕头市区,经常能听到学生家长问自己的孩子:“今天布置了什么作业?”“作业完成了没有?”“某某科考了多少分?”而很少能听到诸如“今天上课学的内容感兴趣吗?”“最近看了什么好书?”之类的话语。至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在涉及孩子的学习时,则常常是诸如此类的话:“我(你)的孩子成绩怎么样?”“如果孩子读不上计划的,那就让他读扩招或择校,只是要多花些钱。”“金中、一中的择校费一人是3万,侨中、聿怀中学、林伯欣中学的择校费一人是2.5万,四中、东厦中学等一批市一级学校的择校费一人是2万。”如果是一位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便神采飞扬;而如果是一位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的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不是含糊其词,就是痛骂一番。从许多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知道,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很不愿意支持孩子读那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够提高其考试成绩的课外书的。由此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的考试制度以及由分数排行榜来决定孩子将读哪一所已被定了等级的学校,是中学生普遍读书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所述,仅仅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是各自发挥作用的。譬如,教师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布置课外作业),不但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面貌,而且还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后方”支持作用的家长的观念。再如,理论界和批评界在各种传媒上发出的声音,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各类课外书的价值取向以及读书的心态,而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各种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产生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仅仅指斥或改变课外阅读的某一影响因素,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非理想局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如加拿大教育哲学家克里夫・贝克所说的:“教师因为学校教育的弊病而承受过多的责任。”[22]我们千万不能高估教师在许多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对学生所能产生的影响。想想当下一个中学教师的教学时数、所教班级的学生数、所接受的有限的培训以及拿到的不高甚至是很微薄的工资还要用以支付各种继续教育的费用,再想想他(她)所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将如何地左右着他(她)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或许能够明白,当下中学教师为什么在课外阅读问题上常常不是力不从心就是漠不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完全正确:“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活动是在哪些条件下和怎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学校教育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条件、环境与为了进行正确教育而作出的努力不相适应。”[23]只要感受一下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再了解一下近年来国民阅读率的持续下降,加之注意一下当前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在相当多的地方给一些特殊的人物带来莫大好处的择校制度的难以动摇,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形成良好课外阅读教育的局面,我们还必须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 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学杰,高耀彬.课外书为什么进了课堂?――解读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的读书课.中国教育报,2005-4-29(5).
  [4] 杨咏梅.高中三年的读书经――“得阅读者得天下”.中国教育报,2005-9-15(9).
  [5] [瑞典]托斯顿・胡森,[德国]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江山野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133.
  [6] 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7] 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8]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原著书名《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9] 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0]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1] [日本]加藤隆胜.女中学生心理学.芜蓼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12] 张隽.政协提案建议发展社区图书馆.中华读书报,2006-3-8(1).
  [13] 周朗,王莹.链接.人民日报,2006-1-13(16).
  [14] [西班牙]国家报.发达国家图书馆概览.参考消息,2002-11-16(6).
  [15] 李忠东.以色列孩子爱读书.中国中学生报,2006-9-8(6).
  [16] 朱淑华.论公共图书馆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人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7] 周朗,李晓清.县级公共图书馆处境尴尬.人民日报,2006-1-13(16).
  [18] 杨文雯.图书馆“流动”进山乡.人民日报,2005-9-21(20).
  [19] 洪巧俊.图书馆:一个渐渐荒芜的文化园地.中国青年报,2005-3-30(A2).
  [20] 郑惠生.“经济”是“文学的品格”吗――对曹路先生《文学的经济品格》的学术批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21] 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对孔庆东博士《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的学术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6).
  [22] [加拿大]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戚万学,赵文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王家驹,张渭城,杜殿坤,白振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73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