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呼唤“简约”的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堂的“简约”,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者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删繁就简,以约驭博,以少胜多。这样,才能充分凸现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留充足的时间予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简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045-02
  
  人生有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诠释: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你没有境界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你的境界高点了,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等你的境界高得够了,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正如这人生的“三重境界”:(一)就教材讲教材的循规蹈矩课堂;(二)运用手段的花式繁多课堂;(三)惜时如金的简约化课堂。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即是这第三重境界:惜时如金的简约化课堂教学。
  何为“简约”?《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简略、”“节俭”。我们理解的“简约”并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相反,它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寓丰富于简单之中。“简约”给人的应是一种明了、凝练的感觉,在去繁就简的同时却保留了事物本身经典的部分。
  我们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并不是彻底否定原有的教学另起炉灶,并不是脱离教学的一般原理而重新建构,可以用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句题画诗来概括,“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也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
  一、教学语言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
  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在语文课堂要解决“导入新课,探究学习,情感升华,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如果教师的语言“罗嗦”、“口头禅”太多,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的“罗嗦”、“口头禅”的次数事件,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简约化的教学语言,即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言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学《三袋麦子》的新课导入,我摒弃原先创设情境来激趣导入,直接开门见山,上课伊始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三袋麦子》,并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进行表演简单的课本剧,然后问学生对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说明理由。进行探讨研究的活动计划,把设定本文主要教学目标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整个教学语言显得简洁明确,又直对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
  二、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
  随着语文自身的发展,其作用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语文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是一种语言,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是提高人们思维的推进器,语文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许多语文课堂,往往对语文内容进行了“扩容”,深层次地去调整和加工教材,甚至有些“形而上学”,致使语文内容显出饱满、臃肿、缺乏灵动,缺乏应有的教学节奏。爱因斯坦说过,把人们引向艺术与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是“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容易领悟的世界图象”。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凭借已有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地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内容,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于教材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语文知识,体验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并用语文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浙江教师蒋军晶执教的《月光曲》,就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者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穷兄妹俩对话的动人场面和贝多芬觅到知音萌发的创作灵感,有感有悟,情理交融,学生感悟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盲姑娘的善良懂事(因家境贫寒买不起贝多芬演奏会的入场券,担心哥哥为难,而极度地掩饰)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贝多芬在茅舍中觅到知音产生再弹奏一曲的创作激情。这重点段落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蒋老师将教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臃肿,使整个教学充满了灵动,节奏鲜明,学生学起来思维热情高涨,教学效果颇佳。
  三、教学结构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
  传统的教学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有过于细密的环节,数目繁多的提问,教师甚至把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设置得天衣无缝,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一种固定、僵化的“线性序列”,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存在,成了变异的“填鸭式”。而教学结构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有能力优化学习环境和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玩味,去感悟,去思考,去“做”语文,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感受语文来源于生活,学“有用的语文”。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如此学生也才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下面请看薛法根老师《螳螂捕蝉》一课简洁的教学环节。
  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
  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问题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润滑剂”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所谓“疑为思之始”,即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要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的目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常常有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大量的过渡性、暗示性的问题,甚至人为地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月球之迷》向我们展示的是月球神秘的魅力及人类对宇宙奥妙的探索,课文提出了一系列不解之谜,表述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截了当提出,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要点,这恰是进行概括能力培养的好机会。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第二学段的起始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以文本为依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于是该位教师把教学问题确定为两点,一是熟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提出了哪些不解之迷;二是补充资料,丰富对月球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概括文意的方法,如提炼词语要点进行概括、列小标题概括等等,于是,学生整节课都在兴趣盎然地读书、感受、提炼,不仅参与面广,而且学得轻松、扎实,达成了预定的目标。试想,如果教学时把目标定位在其它空洞而模糊的要求上,岂不错过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意的时机?
  五、教学媒体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调味品”
  运用了媒体,是辅助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往往在有些课堂容易使之“异形”。本来用小黑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课件;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用精美的多媒体动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了,可是看课件被当作看电影,削弱了课的主题。实践证明,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只要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常规的教学媒体使用得当效果丝毫不比多媒体教具差。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当然,这不是否定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而是应“合为时用”。 如一位教师执教科普性说明文《小稻秧脱险记》(三年级上册),就没有使用过多的教学媒体,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蜜月期”已过去,课堂教学将走向何处?我们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语文课堂都应该回归“简约化”,正如佛家语言: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历了教学改革的阵痛,经历了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我们便会豁然开朗:语文其实很有味,课堂本来很简约。
  (责任编辑若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79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