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了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对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复合型人才;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6-0038-03
  Status and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s//Chang Xiaohong, Jian Weip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s teaching effect and achieve the real purpose of the course to set up, in this paper we deep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is course teaching. Then we proposed many reasonable, effective idea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compound talents; educational material
  Author’s address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Xi’an, China 71003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涉及计算机各领域的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基础课,该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计算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本文尝试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进一步地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学生人数多,大约占新生的90%。由于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第四次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层次不同,就给教师制定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受师资、教学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大多数院校都采用大班授课,这给学校和教师带来方便。但是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给学生开小差也提供了便利。
  1.2 选用教材不尽相同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性概念,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能安全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同时,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和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包含这几个模块的内容,但是有的院校选用的教材过于繁杂,篇幅太长,往往给学生造成庞然大物的感觉,学生感觉头大;而有的院校选用的教材却又很简单,有些内容寥寥几字不足以说明问题,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没头没尾的。如何选用一本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3 教学安排理论大于实习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加上师资、教学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比例还达不到1:1,而是理论课数大于实习课数。有的院校一周一次上机实习课,而有的院校甚至两周一次上机实习课。但是,学生对上机实习课的兴趣远远大于理论课。由于大一新生课程比较多,而自己又没有电脑,所以只能在少数的上机实习课中消化理论课上所学的内容。可是,理论课和上机实习课相隔的时间又太久,学生对理论课所学的知识有所遗忘,大大削弱上机实习课的作用。由于上机实际操作较少,还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考理论时成绩较高,而真正到实际上机操作时,就会出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尴尬现象。毕竟,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动手做会的。
  1.4 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的设计
  教学内容往往是按教材菜单式地展开,缺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设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节课下来,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没什么意思,还是自己原来会的内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像听天书一样,非常疲惫,教学效果不好。上机实习内容没有设计,或者设计不合理,学生上机感觉没有明确的目标,觉得自己有许多知识都需要上机操作验证,可是又不知道从哪下手,无所适从。结果是没有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上机实习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干脆玩起游戏。
  大一新生课程较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复习,如何利用有限的理论课和上机课既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1.5 教学方法单一
  教与学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觉得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应该掌握的也越多;讲得越细,学生应该掌握得越好,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而大部分学生仍旧习惯于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而不会主动去思考听了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自己需要知道哪方面的知识?
  1.6 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是否可行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方式进行,授课容量大大提高,教学内容也形象化、直观化了。但是学生反馈,长时间面对大屏幕容易疲劳而打瞌睡,学生希望能在机房上课,教师讲解的时候,他们就能实际上机练习。但是,学生所期望的教学方式,目前由于师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限制,大多数院校不能实现。
  
  2 改进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着“强化基础、重在应用、培养创新”的原则,提出几点建议。
  2.1 以学生为本,分专业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的专业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差异非常大。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需求和学习思维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较深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加学时安排,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主动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可增加和专业相关的一些实例。对于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同,在课程的组织、内容的选取和讲授的深度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可分3个层次:补基础、讲知识、提能力。补基础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讲知识是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而提能力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讲一些扩展知识。分专业教学的好处就在于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合理选用教材,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
  教材的选用本着实用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原则,力争选取一本适合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选用配套的实习教材,便于学生在课外时间上机练习。但是,毕竟一本再好的教材也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把有关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设置、电子教案放到网上,也可以批改学生的作业、回答学生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在线交流。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下载教学资源,上传作业,在线提出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于没有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信息大平台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2.3 上好第一节课,事半功倍
  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无论是对课程还是教师,都一无所知,他们通常带着好奇、带着疑问走进课堂。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广泛,相比于其他课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更大的兴趣,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兴趣,那么第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承担该课程的教师,理所当然要下大力气,不怕花时间上好这第一节课。第一节课除了要介绍该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之外,应更多地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大学里应该养成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计算机素养,多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发掘学习的“源动力”,以“学生为本”,真正让学生喜欢上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后的教学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2.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在改变教的方法同时有责任引导学生改变学的方法。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专业和需求引入实用的和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比如在讲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不是按照教材菜单式展开,而是以3个案例――毕业论文的排版、宣传海报的设计、通讯录或课程表的制作来讲解,可以看出这3个案例涵盖了文档的编辑与排版、图文混排和表格处理3方面的知识点,同时将知识点联系起来综合应用。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应以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综合型为主。验证型实验主要是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验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设计型实验主要是针对每部分内容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设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部分时,可以设计一个大作业:从网上查找有关世界杯的信息,保存到Word文档中进行相应的编辑,并在PowerPoint中制作大约10张的宣传幻灯,然后利用Excel进行相关统计。可以看出这个作业中布置很多任务,并且将知识点联系起来综合应用。学生在完成每一步后,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坚定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改变教学方法,而学生还是用以前在中学时期养成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教学效果并不好。就是说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逐步养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应该发展变化。通过分析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计算机信息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136-137
  [2]鲁幸福.浅析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83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