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正确审视幼儿“入园难”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入园难”的本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与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一期行动计划使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入园难”问题,教育部启动二期行动计划,在巩固一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攻克“入园难”问题。
   一、回望“一期行动计划”成果
   2011年为解决“入园难”问题,《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制定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是一期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通过实施一期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和资源相对充足地区采取新建、改、扩建等针对性举措。截止到2013年,各地幼儿园数量迅猛增加,新建园数量达到2.5万余所,改、扩建幼儿园3.4万余所,依托当地小学增设的附属幼儿园增至4.6万余所。
   各地通过对部分城镇配套幼儿园的回收、补建和新建,推动其向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转型,并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通过派驻公办教师、免费培训教师、以奖代补和补助经费等措施提高办园积极性,为各办园单位或机构解决后顾之忧,积极储备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所需后备资源。
   在一期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各地设立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在贵州、陕西等13个省(市、区)的偏远地区共设支教点1500余个,有4000余名志愿者和乡村幼儿教师参与其中,惠及40000余名幼儿,为“入园难”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期行动计划在“入园难”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较2010年增长32%,全国在园幼儿较2010年增加918万人,是前十年在园幼儿增量的总和,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极大地缓解了幼儿园的供需矛盾,为“入园难”的深入解决减小了阻力,牢固了根基。
   二、正视“二期行动计划”的现状
   一期行动计划使“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然而一期行动计划自身的不足,以及“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每年增加约100万幼儿、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加强等因素,进一步加大了入园难度,“入园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中国教育报》称,近期进行的一项对5个国家级贫困县幼儿园(班)环境质量的调查显示,有34%-69%的园(班)没有任何大、中、小型户外活动器械或材料,有68%的幼儿园(班)没有设置活动区;有32%的班级作息时间安排和小学相同。如果幼儿园配置不达标,即便达到了75%的毛入园率,“入园难”的问题仍旧无法破解。
   一方面,待遇低、工资差等因素导致幼儿教师流失严重,师资供需失衡。另一方面,“虐童事件”的屡禁不止暴露出当前幼儿教师师德的缺失、素养的低下。幼儿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成为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关键步骤。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活动组织的无序、教学评估体系的残缺等,难以满足当下社会对高素质学前教育水平的诉求,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小学化”仍较严重。
   2014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决定2014―2016年实施二期行动计划,旨在巩固一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针对性措施攻克“入园难”问题。与一期行动计划相比,二期行动计划更加注重幼儿园的普惠性和优质性建设,反映出国家对“入园难”问题的认识,由抓“数量”到“数量”和“质量”两手抓的转变,为进一步解决“入园难”问题指明了方向。
   三、品读“二期行动计划”新举措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的目标,将扩总量、提质量等作为主要任务。各地在制定二期行动计划过程中,要贯彻务实精神,防止办园大跃进,不盲目追求入园率。坚持二期行动计划的导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好“办园关”、“教师关”、“教学关”,建广大民众满意的优质幼儿园,科学、合理地解决“入园难”。
   1.办园关
   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办园条件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各地应在追求幼儿园数量的同时,提高幼儿园准入制度和监管力度,切实为解决“入园难”问题扫除障碍。
   提高幼儿园准入制度。在各地推行三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75%的毛入园率,更应严格按照各地制定的办园标准,抓好幼儿园准入制度,防止“烂园”、“破园”混入其中。除此之外,把好“办园关”,各地还应做好监督工作,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教师资格、办园资质、收费等的监管,教育督导部门则应加强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卫生、质检等部门也应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对幼儿园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通过准入制度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实现公开、透明、科学办园,办家长放心园,有效推进“入园难”问题的解决。
   单纯的“扩总量”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容易出现“烂园”、“破园”,增大了解决“入园难”问题的难度。“提质量”的提出则要求各地把好“办园关”,使办园条件一步到位,为解决“入园难”铺平道路。
   2.教师关
   二期行动计划指出将“扩大总量”作为重要任务,意味着优秀幼儿教师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恶化。对此二期行动计划从幼儿园教职工的待遇、素质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贯彻二期行动计划精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为“入园难”问题的解决储备充足的师资资源。
   为此应优化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各地需完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在积极核定公办园编制的同时,创新保障方式,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提高职业吸引力。另外应提高准入门槛保证教学水平,各地需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培养、培训、考核幼儿园教师,在提高幼儿入园率的同时,保障入园教师的高数量、高素质和高技能。最后,应完善师资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因地制宜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培训体系,对新进教师、在职教师等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办法,积极参加国家推行的“国培”、“省培”计划,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素质。
   把好“教师关”,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幼儿园教师达标,可以有效填补“扩总量”等措施对教师需求的巨大缺口,对“入园难”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3.教学关
   在追求高入园率、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质量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各地在积极推进二期行动计划中,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保障幼儿园较高的教学水平,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期行动计划为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提出四项举措。首先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各地通过建设业务精湛的学前教育教研队伍,并划分责任区,加强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其次是加强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素养。再次是构建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以质量评估为手段,着重加强对教育过程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关键因素的评估。最后是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各地幼儿园应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科学保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在毛入园率继续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水平的把关,可以有效避免有量无质幼儿园的出现,满足幼儿家长对优质园的诉求,为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减少阻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入园难”问题困扰广大百姓已久,一期行动计划使其得到初步缓解。相比较而言,二期行动计划对“入园难”作出了更深层次地分析,认识到解决“入园难”不能止步于“量”的增加,还应注重“质”的提高。要求各地完成75%毛入园率的同时,务必把好“办园关”、“教师关”、“教学关”,标本兼治,彻底根除“入园难”,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路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95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