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什么是有效的讲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十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这些经验的背后,也恰恰隐含了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在讲授教学、自主学习以及激励教学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自主学习与讲授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针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者之间,自主学习是核心,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辅助和补充。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可称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个课程口号容易被误解为不需要教师的讲授教学,甚至被误解为只允许让学生自学、探究。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教学原本是相辅相成或相互转化的关系。但是,一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讲授教学对立起来,教师就会陷入无所适从或虚假应付的状态。不少教师不得不临时编制一些自主学习以及相关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课例以应付观摩或检查,一旦观摩或评估结束,教师又恢复传统的讲授教学。
  其实,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传统的教授教学。比如,如果班级人数少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的状态,那么,讲授教学被自主学习全面接管也许是可能的。然而,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往往在40人左右或者更多,有些班级的学生人数甚至达到100人左右。在教师不得不面对大班额甚至超大规模的班级教学的现实环境中,教师不可能用自主学习完全取代讲授教学。何况,当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的有关集体讲授教学优先于或优越于个别化教学的理由,现在依然是成立的。
  因此,考虑中国教育的现实环境,自主学习可以作为教师讲授教学的辅助方式,但没有必要因此而取消教师的讲授,也不能压缩或禁止教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有其独特价值。教师讲授当然是有局限的。比如,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但是,如果教师掌握了必要的讲授的技艺,讲授教学甚至可以显示出其卓尔不凡的魅力,讲授教学也因此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至少,在大班额的班级教学中,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好教师的“要素”也大体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会有所变化而已。
  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
  讲授不是“一言堂”
  有效的讲授不仅需要教师发展自己的“演讲”技艺,还需要教师掌握有效地“提问”的时机并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和“对话”。在对话、互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
  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互动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出色的“提问”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常常被赋予“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
  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满堂问”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与“满堂灌”相比,“满堂问”的课堂虽然在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实质却是一样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就学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是“倾听”。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是提问、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更重要的是,真正有效的提问不仅表现在知识教学上,它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意向性的激励和唤醒上。善于讲授的教师,往往善于激起和引发学生自学的激情,引发学生建立自学的强大的意向性。
  引导学生建立强大的学习意向性
  就此而言,有效的讲授教学原本就包含了有关情感目标的追求。如果承认意向性的重要,那么真正的有效教学只有一个主题: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意向性。学生学习的意向性包括学习的兴趣(倾心)、掌控感(自信心)和意志力(决心)三个要素,意志力是意向性的核心。有强大的决心或意志力意味着这个人有持久地做某事的意向性。
  但是,意志力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事情上都无例外地显示自己的坚持和不放弃。真正强大的意志力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先要有倾心的意向,然后因自信能够坚持实现自己所倾心的目标。兴趣是意志力的前提,而兴趣只有转换为“自信”才显示出倾心的力量。“自信”是贯通“兴趣”与“意志力”的中介。为了让学生建立足够强大的自信,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作品感或成就感。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作品感和成就感,自信就无影无踪,自信的意向性就无法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倾心、自信和决心三者之间,自信心是最重要的意向性。教师的第一责任,就是兴起和引发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发挥教师或同学之间的兴发作用,由教师或学生的同伴去兴起和引发学生的兴趣、自信、意志力等意向性。但是,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兴发途径:发挥知识或课程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因知识或课程自身的魅力自愿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之中。
  为了发挥知识本身的兴发效果,首先需要把焦点知识或某个主题的知识还原为有边缘、有背景的知识。比如,如果教师打算教勾股定理,那么最好让学生先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毕达哥拉斯是怎么发现勾股定理的,了解中国的勾股定理是如何发现的,有哪些有关勾股定理的故事。
  除了操作学习或做中学,最能激发学生意向性的是有整体感的主题学习。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语文老师总是采用焦点教学而不注意整体教学,那么他会把中小学生折磨得发誓从此不再读书。任何美好的文章,如果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语法修辞,那么学生就会厌恶语文。有一篇课文是《斑羚飞渡》。几只斑羚在前面逃跑,后面有猎人追赶,斑羚跑到一个悬崖的边上,它们跳不过去。后面的猎人马上就要追上来。在关键时刻,领头斑羚长啸一声,斑羚群体立刻分成两列。一列是雄性斑羚;一列是雌性和年幼的斑羚。接下来,一只雄性纵身跳入悬崖,跌入谷底粉身碎骨。可是,在雄性斑羚跳跃的瞬间,另一列中有一只雌性斑羚也跳下去,借助雄性背脊跳到对岸。最后,雄性斑羚都跌入谷底,雌性或年幼的斑羚纷纷跳到了对岸。当这个语文老师说:同学们,通读课文之后请几个同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这个设计是不错的。可是,后来,这个语文老师突然问:“同学们,这篇课文有几个段落?”这样的提问和要求不是不可以,但要谨慎。因为,如果类似这样的提问和要求太多,就有可能破坏文章的整体感。文章被划分为一个一个的碎片,这篇文章就没意思了。文章整体的生命力及其美感就没了。最后,这个语文老师竟然问: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更糟了。如果把教学的焦点放在讨论这篇文章的真假,这篇文章就彻底被破坏掉了。
  好的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整体教学。好的阅读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偶尔“追求甚解”也是可能的,但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总体进程中偶尔“追求甚解”,那是一种美妙的过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做两件事:第一,一如既往地教,因为这样对学生应付语文的知识考试是有效的;第二,必须回到整体。保持文章的整体美感,把教学放到背景里面去,尽可能引导学生整体诵读――整体复述――从模仿到自由创作。
  与之类似,外语教学的秘密也在整体教学:整体视听教学与听领先教学――整体阅读理解――语法归纳练习。有一个中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但她能说比较流利的日语,因为她爱看日本动漫。她就在看日本动漫的过程中学会了日语。有效的外语学习就是让学生大量视听,可以让小学生看《成长的烦恼》,让中学生看《走遍美国》,让大学生看《老友记》,等等。那样,他们就学会了英语。
  数学也应该是整体教学,让学生保持数学超前学习的状态。有一本数学教学方面的专著,叫《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书名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如果你想学好初等数学,就要超前学习,等到你学了高等数学,站在高处,你就能彻底地、一目了然地理解初等数学。数学课本的编排结构和语文课本的编排结构不一样。语文课本的结构是一袋土豆,任何时候把手伸进去,你取出来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土豆。而数学课本的编排结构则像一架楼梯,学生一旦开小差或掉队,他就很难继续学习。学生学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超前学习,千万不要跟在数学老师的屁股后面跑,要抢先学。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钱丽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0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