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它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错误……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如果我们能侧耳倾听,擦亮双眼,就能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而精心的预设有助于促成精彩的课堂,此外,勤于积累才炼就我们足够的睿智,不让精彩从我们面前溜走。
  【关键词】精彩细节; 精心预设; 积累
  汪中求先生说过:“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课堂是由许多个教学细节共同组成的,而“精彩细节”并非随意摘取的一段,而是要选择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部分。这些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性细节,起着不可忽视的中介和整合作用。在课堂中,我们要探索教学细节,把握精彩细节,积少成多,突破“细节难点”,建立“细节优势”。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1精彩细节来源于善于捕捉
  1.1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倾听既是学生应尽的职责,同时也是教师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若能敏锐发现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问题和想法,静静地倾听,耐心地扣问,深入地挖掘,用细节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孩子品尝被肯定的甜蜜,取得意想之外的功效。例如我在讲授“面积与周长的关系”一课时,比较周长和面积在概念、计算方法、单位的不同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我知道了,周长大的图形面积就大,周长小的图形面积就小。”话一出口,就得到了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本来这个知识是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但既然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而且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实际是错误的观点,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拿出小棒,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摆一摆、算一算的过程中体会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学生探索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预想不到的精彩,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在绽放,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敞亮,这是比任何预设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潜在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及时给予正面应对,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
  1.2学会观察:
  教学细节需要教学智慧,也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才能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画龙点睛,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记得在讲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在箱子中放入4个红球和2个黄球,任意指定一人摸球,一次摸一个,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算男生赢,摸到黄球次数多算女生赢,其他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摸球的情况。
  这一轮游戏结束后,男生获胜,但女生们很不服气。原来她们都发现因为红球的个数多过黄球的个数,这使得游戏有失公平。于是,我修改了游戏规则:在袋子中加入2个黄球,游戏继续进行。这一次让一个男生出来摸球时,在第二次摸出红球后,伴随着同学们“哗”、“啊”惊呼声,我观察到他作弊了。原来她把摸到的红球放在箱子的一个角落,然后他就到老地方摸那个红球。识穿他的小动作后,我连忙到讲台前摇动箱子,接下来,剧情就按正常发展了。过后也在庆幸当时认真观察,否则这不仅成了一次无效的活动,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也会造成误解与混乱。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珍视每一个细节,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2精彩细节来源于精心预设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它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刻意追求精彩亮点而设置的应景之作。细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
  曾经看过“循环小数”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学习完循环小数的概念后,教师出示了下列六个数:①3.5, ②2.77…, ③3.04646…, ④9.5252, ⑤3.1415926…, ⑥26.308208…
  师:观察这些数,哪些数有相同的特征呢?小组开始讨论。
  (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不到一分钟……)
  师:(拍了几下手掌)好,时间到!谁来说说,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
  生1:
  生2:……
  ……
  师:这几个同学刚才说得都非常好!我们看……
  ……
  师:用怎样的图形,可以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呢?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跟大家分享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用画韦恩图的形式,表示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小组用这个大圆圈代表着所有的无限小数,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循环小数,一部分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可以吗?
  生:可以。
  师:是啊!我们可以……
  老师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就让学生讨论这样具有一定思维要求的问题,显然是一种形式。这只是让别人感觉这节课有小组合作模式,走走小组合作的过场而已,对学生的探究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要从这六个数中,看出几个数之间相同的特征,必然要有一点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大家都还来不及思考,就去讨论,讨论什么呢?结果是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就说出来,而反应慢的同学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秀同学中获得信息,致使思维略慢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普通教学中的收获还少。长此以往,反应慢的同学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
  借鉴别人失败的经验,我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数,你能发现什么吗?有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吗?
  生1:有的数后面有省略号,有些数没有。
  师:真好!除此,还能发现其他的特征吗?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数写在一起。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你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分别给它们取个名称吗?(2)你能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些数的关系表现出来吗?(学生开始独立地想,写和画)   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每位成员把自己的思考在小组中交流,集中成小组意见。等会我们看哪个小组取的名字和画的图最好!
  小组代表发言。(用画韦恩图的形式,表示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之间的关系)
  ……
  师:他们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些数的关系,有道理吗?让我们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给我们解释一下。另外,老师有个建议,我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解释完以后,我们针对这个图形来个现场提问,提出的问题,如果这个小组的同学都回答不出,提问题的小组就加一分。但提出的问题自己要能回答,否则倒扣一分。如果没有问倒这个小组,他们就加五分。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开始吧!
  (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这个小组的同学也极力地回答)
  ……
  合作学习是常用的学习方式,但如何实施才更有效呢?这就要注意细节了,否则会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课前预设时,就应精心考虑以下细节:(1)选择哪些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2)考量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否科学,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3)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4)合作学习前就得预算留给学生多少独立思考的时间;(5)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指导。只有在课前连细节都精心预设好,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3精彩细节来源于不断积累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花同样的精力解决所有的细节,一个精彩的细节给人感觉是灿烂的,相反失败的细节也会有反思和启迪,我们要记住这些或精彩或失败的细节,积少成多,建立起自己的“细节库”。
  在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会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使之精炼、准确,而对学生回答及操作等学习活动的评价语言的质量,却常常被忽视。遇到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不完整,有的教师会这样去说: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作为学生,他肯定会想:原来我的回答未达到要求。这样否定学生的发言,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
  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但又需要勇气的事情,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发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或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先给予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和发言习惯。这些都是应该积累的细节:(1)当学生说错时,教师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说明你已经在积极思考问题。请你再仔细动动脑筋,好好想想,行吗?(2)当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时,教师可以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又强调了一遍,对吗?(3)如果学生没有答完整,教师可以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
  推敲教学语言细节,要求我们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细节”是多类别多角度的,有无数的未知境界需要我们关注和探究。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抓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智慧的显现。发现与关注细节,反映了教师的睿智和反应;而捕捉和利用细节,则体现了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让我们欣赏细节、关注细节、精心打造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0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