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启信息加工的发现之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通过探究式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从纯粹的知识技能的获取向体验过程、学习方法层面发生根本性转变。通过学习信心的树立,任务中问题的巧妙埋设等一系列精心安排,让学生在信息加工的发现之旅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加工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要被动地认知信息世界,还是主动地驾驭信息世界,关键取决于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永远都只能是凤毛麟角。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使他们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生根本性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达成这一目标。探究式学习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任务完成的教学实践中来,让他们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表格加工”的学习中,通过一次比较系统的成绩分析(某班三次考试成绩),把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开始他们的探究之旅,同时也开启他们的发现之旅。
  1 信心是探究的入场券
  有信心探究才会越来越精彩。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学成功的起点。在一些听课交流活动中,也不乏看到有些教师由于急于想彰显自身的教学水平,一开始就把较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课堂很容易就卡在那里,而且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后落得“课堂死气沉沉、老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学习本身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只有给学习者一个较低的起点,他们才能在信心的鼓舞下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探究式学习才能得以实施并深入开展。
  循序渐进的认知理念,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 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原始数据,有的存放在文本文档中,有的虽然在Excel中但包含全校的数据,需要一定处理后才能拿来使用。前两次考试的数据学生通过复制与筛选的操作很快就做成了,学生操作信心倍增,接下来试着把第三次考试成绩也复制到Excel中,虽然遇到了麻烦(数据全堆在第一列),但还在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试想如果没有前面操作成功的铺垫,很多学生可能早就知难而退主动放弃了。不尝试与无限制的尝试于学习信心的树立而言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教师就是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并帮助他们一起跨越障碍。
  当然,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反而会使他们失去探究的乐趣和操作成功的成就感。这时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稍作点拨后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数据导入的方法,分隔符为空格),不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路途上越来越自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学习过程愉快而轻松,对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体验深刻而生动。这种建立在良好自信基础上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好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
  递进式任务的设计安排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探究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笔者在任务的编排和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总任务是对某个班学生三次考试成绩做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分析,除了要把知识点巧妙集成到任务中来之外,在任务的难度设计要讲究有梯度。为了实现这一设计要求,笔者把总任务拆分成三个子任务:数据准备、找差距、跟踪成绩变化。三个子任务之间难度是逐级递增的,三个子任务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的:数据准备阶段的操作是为了获得更规范的数据,为以后两个子任务做好铺垫;找差距阶段的操作为了让学生横向对班里成绩分布有更全面的了解,趁机较好地化解“绝对地址”这个相对较难的知识点;而跟踪成绩变化则引导学生从纵向去捕捉成绩变化的规律。每个子任务又下设若干操作要求,要求之间的难度也是逐级递增的。为了进一步树立学生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活力,除了难度梯度的把握外,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然后形成对比,进行归纳总结。
  比如在排名次的时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对总分进行排序,然后手工输入每位同学的名次。这样做效率虽然很低,但为了树立信心,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这样的做法,而是鼓励学生探究其他的方法来改进操作效率。在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用等差数列的原理自动填充了所有的名次,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去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探究解决的方法。最终,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顺利使用RANK函数解决了排名问题。由此可见,信心是探究式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入场券,也是润滑剂。
  2 问题是探究的原动力
  为什么要探究?探究的本质是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究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尝试用不同方法灵活变通地解决问题。当这样的学习成为习惯后,那么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升。为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一种跌宕起伏的体验,在问题设置上也很有讲究。有些做法在前文已有涉及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讲一下“前五名同学后来成绩变化”的图形化表示。说起图表,学生并不陌生,问他们图表的功能,他们也能说得朗朗上口:使得数据的表达更直观、生动和形象。在学生看似很有把握的时候,问题正埋伏在任务中。当所有学生完成图表后,发现只有三条折线,而要表达的是五位同学三次考试的成绩变化。操作结果显然出现了偏差,怎么办呢?经过一番探究,学生发现原来数据产生的行列出了问题。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最差的同学的成绩曲线貌似有一飞冲天之势,这显然“很生动,但不直观”。不明真相的人都会误以为这位同学的学习趋势是最好的,其实不然。那么抓这个机会再次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让他们通过图表各种选项的修改来达到最终想要的效果。
  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激活一次又一次探究,让探究在问题的驱动下向纵深推进,所有教学重点、难点自然也就不攻而破。
  3 体验是探究的根本   没有体验的课堂是苍白的、空洞的。要使学生获得深刻真切的学习体验,除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外,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也很重要。
  以“生”为本才会有更好的体验 在“表格加工”这堂课中,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探究为主,因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不是局外人,而是个热心的旁观者,教师始终以一个引领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也只有在学生探究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出现,引导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光操做还不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完成的操作进行反思评价,鼓励他们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借助网络解决问题,所有种种都是为了让他们在探究中对所学知识技能有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以在未来学习工作中随时调用所学知识技能。
  离生活更近一点儿,体验才会更真一点儿 选择成绩分析这个例子,尤其是对某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成绩分析统计,是许多班主任经常要做的事,有时也会发动部分学生的参与,这样的实例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在大量的分数数据面前可能会有一点点负面作用,比如无意中强调了分数与名次,但这并没有违背当前教学实际,相反,某种程度上可以鞭策学生争取学习上的更大进步。当下很多年纪大一点儿的教师的电脑操作水平不及学生,有时又不太好意思向同行请教,如果班里的学生能帮助教师一起完成成绩分析,他们对“学以致用”的理念将会有更好的体会,也成就了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的成功感和优越感,这正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所追求的。
  每一次学习都是新的旅程的开始,面对沿途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是要浮光掠影地看一下,还是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探究式学习正是让学生做一个学习途中的有心人,去思考,去发现,才会有种种意外的惊喜与收获。而教师则必须更好地当好领路人的角色,在关键时刻及时出现并把学生领向正确有效的途径,使他们的学习更具主动性与外延性,为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信息加工的探究发现之旅中,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神秘,体验信息加工的乐趣和意义,使得学习真正为生活和未来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景洪春.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2]周丽君.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刘久成.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5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