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为什么”,明白“是什么”。“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有关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为保证“动手操作”活动给数学课堂带来的实效与高效,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提供操作机会,不断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探究,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并接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空间与图形    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的能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给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
  一、多提供操作机会,在实践中感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供“做”的机会,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最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教学活动,并最终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和谐发展。
  二、用问题引领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究。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探究总是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出正方形、长方形“田地”,根据情境提问,计算“田地”的面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适时地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田地”并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算出草地的面积吗?”“你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思考方法。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积极投入活动,有的动手画起图形,有的干脆拿起剪刀剪起来,教学自然就达到预期效果。又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出示警察叔叔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情境,告诉学生:在这里面,藏着一些数学朋友,它们的名字叫做“角”,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教师创设了活泼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踊跃发言后,再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你还能在哪些地方发现这些朋友?为了把现实生活中的角抽象为空间图形的角,接着设计折角、摸角的动手实践活动体验角的特征。教师根据情境提问,你还想知道它的什么情况吗?学生对拟人化的提法非常感兴趣,积极提出:角有大小吗?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中。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三、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
  操作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活动经验和相关知识,还应当担当起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数学思考的任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性质时,笔者设计如下。
  师:你打算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研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
  生:我们先联系生活,再猜想,因为生活中许多活动的东西用上三角形就可以固定了,所以我们猜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我们拉三角板,发现怎么拉也不变形。
  生:我们拉许多三角形框架模型,发现怎么拉也不变形。
  师:现在,你猜想平行四边形具有稳定性吗?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因为我发现校门口的电动门上有许多平行四边形,门可以伸缩。
  生:还有包装苹果的网兜上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网兜可以拉动。
  生:用木条做几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模型,也来拉一拉,看是否拉得动,如果拉得动就不具有稳定性。
  这时,教师让学生亲手拉多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模型。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真的容易变形。
  在上述教学中,教者用问题引领操作,学生的设计先于操作。教者先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和日常生活进行类比猜想,尝试迁移,最后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此时,设计操作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内在需要,是一种探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但发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他们的探究能力在设计操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所渗透的探究方法对学生终身有用。
  四、让操作接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有的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真是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的是学好数学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总之,要使操作更具探究性,促进图形教学及学生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就要让操作与实践同在,与问题同在,与探究同在,与生活同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6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