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自拍的反思:政治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像素的摄像机的普及,进行课堂摄像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反思手段。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借助课堂拍摄录像助力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自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广大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教学反思,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如何进行有效反思,大家还在积极摸索着。我校在长期的课堂拍摄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本教研组老师通力协作,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课堂自拍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要在反思动机的作用下,教师才能将潜意识的反思付诸行动。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课堂自拍则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一种外部的动力,打破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自我心目的一些所谓的成熟的完善的认识,最终推动其形成反思的内动力。说得通俗些就是打破教师良好的自我感觉,让教师产生危机感。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才有可能经过反思得到调整和重组。作为从事教学工作15年的中青年教师,本人就经历过这样的冲击。2011年曾应福建教育学院的邀请,设计并拍摄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课堂录像。可以说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拍摄过程自我感觉都十分顺利,也得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在亲自观看录像,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时候,竟然发现了无意识下产生的口头禅,一些不经意的不必要的小动作,还有因为紧张而造成的口误、现场与学生交流不充分等问题。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让我意识到,当我们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时候,或许更应该“反求诸己”。
  其次,课堂自拍可以为教学反思的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真实的、全方位的无限制重复性使用的参考素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反思过程往往就是授课教师自己通过回忆课堂教学实况,审查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课堂情况反馈怎样,接着把注意的焦点对准那些使自己激动以至于一时难忘的事情上,然后抓住合适的时机,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记录下当时的一些新鲜感受、深刻体会。这样生成的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任何教师都只能回忆出自己有印象的课堂信息,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缺漏、甚至扭曲。当他人提出一些教师自我没有印象的信息时,只能一笑而过,要想全面客观地进行反思,就是天方夜谭,更不可能真正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反思。
  而课堂拍摄就能够克服以上这些缺点。当摄像机将教学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一方面,教师可以客观地进行独立自省,冷静地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中学生的各种反馈进行仔细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伙伴协同下进行教学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一起观看教学摄像,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补充自己的反思。再一方面,反思的次数、角度、内容具有无限量的重复性,这为反思的全面、客观、细致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摄像进行无数次的实况回放,在教学反思中发挥其放大镜的作用,捕捉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加以重组整合、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以资研究和共享。
  再次,通过再次的教学自拍,记录下反思对策实践的情况,成为下一阶段教学反思的依据。在教学摄像的帮助下,我们教师更可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堂自拍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的注意点
  在使用教学摄像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和无法回避的有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摄像机的像素要求方面,高清不得低于1280×720 像素,超清应该在1600×900像素以上才行。拍摄时最好能做到双机拍摄,可以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摄像镜头,详细记录学生课堂行为,为多角度反思提供详实的素材。也正因为如此,就需要同伴互助,这也为拍摄的常态化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学生的配合与习惯方面。由于不太习惯课堂摄像,学生容易紧张、难以进入状态,从而影响课堂呈现的真实性和教学手段实施的有效性。三是拍摄课型的多样性方面。要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课型,所以如果要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就必须建立在多种课型拍摄的基础之上。不仅有公开课,更要有常态课;不仅有讲授型的课,还应该有学生主体探究课、练习讲评课、高三复习课、专题讲座等。总之,全方位的拍摄与反思在教师的专业全面成长中的作用不能 小觑。
  三、课堂自拍推动教学的几点反思
  1.对教学目的的反思。长期以来,在社会的“需求”面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轻品德,培养出来的高学历高知分子有的可能因为道德的缺失,成为社会的隐患。或许我们真的因为出发得太久了,以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政治教师更应该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与思想品德有关的内容加以强化与放大,积极弘扬正能量。如《经济生活》中消费者的正确消费观念、企业经营者的诚信观念、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等;如《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特质、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又如《生活与哲学》中正确意识的作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要在这些内容上多做文章,甚至可以专门开设思想道德专题 讲座。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改革不仅从教材入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教材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习的热情,而且在改革之初就提出教师要学会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课本中的素材与知识进行有机重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关注”“一个谨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的现状。只有对学生已有知识、已有观念、已有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与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为了了解学生,我们除了在作业和试卷中发现问题,不定期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或使用调查问卷外,更可以借助教学摄像。通过观察教学摄像,我们可以准确记录学生的课堂反应,研究学生的课堂语言,搜集学生生活的兴趣点,为恰当的教学设计提供启发素材。二是密切关注社会的现状,努力把时政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例如应要求拍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网上授课,我就进行了多次拍摄。第一次拍摄时,授课顺序是按照书本上“世界观―方法论” 顺序穿插具体社会现象或案例进行讲授。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个人回答4人次,学生集体回答5次,无小组活动。第二次拍摄,在教学设计上加入了社会现象导入的环节,形成“社会现象―世界观―方法论”。 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个人回答6人次,学生集体回答5次,小组活动1次。再到最终的“社会现象―方法论―世界观”讲授顺序。师生互动情况:学生个人回答8人次,学生集体回答10次,小组活动2次。这些数据的统计也充分说明了结合时政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三是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现状,运用学科渗透的思维完善书本知识与领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知识本就不是割裂的。尤其是借用一些理科的实验摄像片段,可以给予学生知识的拓展,更是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如《生活与哲学》的讲授过程中,就多次用到地理和物理学的一些经典实验录像,让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最后,“一个谨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把过去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孩子,指导他们去过明天的生活的时候,或许谨记这个原则,是我们对他们最大的祝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抹杀学生求真的探索精神,当他们能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探究精神,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建设者。
  3.对教学手段的反思。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课堂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尾”的单一形式,但也不能绝对地说传统的传授方式一定不如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堂自拍和课堂观察量表的结合使用,我们也为这两种基本教学手段的对比找到了一些可以考证的说明性数据。例如在拍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过程中,借助录像进行课堂观察后得到这样的数据: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对教师提问有效回答的比率,与使用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对教师提问有效回答的比率是基本接近。可见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说,作用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所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固然是现在的主流方向,但是也不必非此不可。一切手段的运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效果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是: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要建立在自我和他人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后再自我实践、再认识,直至无穷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课堂自拍能够成为这些实践活动的记录媒介,为教学反思提供真实的素材保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 阶梯。
  (责任编辑:赖一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7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