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生”施教 促进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初中科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阐述科学教学开展因生施教,有效提高科学课堂效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本教育 因生施教 教学策略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教学观,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让学生与生活、经验、情感紧密相连,从教师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认识学生的差异,并以“学生差异”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一、教学前了解学生差异,设计“弹性预案”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堂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预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准备,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科学地设计课堂目标,艺术地准备弹性预案。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对教学预案的弹性设计是关注个体差异,促进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进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教学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春天,田野里繁花似锦,许多昆虫围着鲜花飞来飞去,其中最显眼的是蝴蝶。”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吗?”学生提出了“可能是花的颜色?(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可能是花的香味很香吸引了蝴蝶?”“可能是蝴蝶是近视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该生也是一脸难堪)”当时我先一愣,接着说“这个也有可能,我们知道蝴蝶有眼睛,但不知道他的视力怎么样。既然我们对这个有了怀疑,那蝴蝶的嗅觉呢?味觉呢?甚至听觉呢?灵敏吗?”接着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很快就找到了蝴蝶的详细介绍,确定蝴蝶的视觉很正常,没有近视;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然后接下去说:“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蝴蝶这个主角的一些感觉特征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整堂课的学习气氛相当不错!
  由于课堂上善于捕捉信息并果断整合信息,对学生的“不配合行为”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借视觉引出嗅觉、味觉、听觉等特征,为后续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见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既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前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平等地参与和享受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中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差异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合作学习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实施差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合作学习机理上应该是“利用差异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理论上来说,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差异是存在的,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教师拥有知识,学生则是一张“白纸”,教学活动是将教师头脑里的知识向学生这张“白纸”上输出、填写、增加的过程。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落差”,不仅仅表现在各自拥有知识的量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双方的思维、理解、消化能力等方面所构成的差异。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实施好教学活动,或者说,能够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双方充分关注和利用这一差异互补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一定是“趋同”,而是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补充、各取所需、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古人有“教学相长”的教诲。例如《空气》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片段:
  教师:蜡烛在钟罩内燃烧的装置图能测出空气中氧气有多少吗?
  学生:不能。
  教师: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A:内外压强差会把钟罩压扁。
  (其他学生大笑)
  教师:钟罩很结实,不会被压扁。(这样的回答可以吗?)
  学生的这个回答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它涉及到实验装置选择的问题。那么怎么处理?能不能先把问题返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教师再引到选择实验装置时要注意的细节上。
  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差异也是存在的,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学生起步都是“一样的”,在生生之间,似乎没有差异或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包括一些教师的头脑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学生视为“一样的”。关注“一般”或过分关注“一般”,会减弱对差异的关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智能上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在语言上特别突出,有些人在数理上特别突出,说明在学生的起点趋向上是有差异的。合作学习就是明白差异的教育道理,并利用其差异来促进教与学。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教师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一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根据学生差异来组织课堂教学。教材不是“圣经”,只是一种呈现知识形态的载体,只要有益于学生的差异发展,调整教材顺序、增删教材内容、自编教材等,都是可以的。例如:在学习科学八(上)第三章第二节“神奇的激素”第二课时时,可以把教材的顺序打乱,让学生课前先查询教材P96上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课堂上由学生讨论发病的原因,引出腺体的作用和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以及分泌哪些激素。这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类学生均有收获。
  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来组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认知差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进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时,实施差异性目标,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偏下的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再找答案,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方法;把稍难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多教给他们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的方法;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以指导他们自学为主,多进行学法指导,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和创新意识。
  三、作业时考虑学生差异,设计“弹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那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统一的标准答案,共同的作业目标,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性,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讲行分层作业或选择性作业。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作业进行“弹性设计”。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设计时要注意作业练习的阶梯性,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作业设计分基本巩固题、能力提高题和综合应用题。要求后进生完成全部基本巩固题,适当涉及能力提高题;中等生快速完成基本巩固题,完成能力提高题,适当涉及综合应用题;优生快速完成基本巩固题和能力提高题,完成综合应用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进行选择,体现了练习的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四、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依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比较。教学评价应该既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又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出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在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因此,改变以往那种只是在作业本上划勾、划叉,然后干巴巴的写个日期,缺乏人文关怀的作业批改,而是把作业批改当作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活动。根据学生在作业上表现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注、反馈。如赞扬式的:“有求异思维,思考能力强。”鼓励式的:“祝贺你,老师为你取得进步而感到高兴”“回答的很不错”、“最近,你的书写有很大进步”。启发式的:“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写上批注,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学生陈XX,在班级里科学成绩中下,性格内向。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站起来就两脚发抖,不敢讲话,在家里经常被父母骂,自卑感很强。针对她怕与老师讲话,就利用批改作业与她交流。因她的书写很工整,就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下了第一个评语“你书写真工整,令人赏心悦目,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相信你会学好科学的。”就这么一句话,结果她的考试成绩从69分进步到81分,适时又在她的试卷上写下“祝贺你,老师为你取得进步而感到高兴”。这样,注意到她的细小进步与变化,通过批改作业与之交流,结果她上课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有了自信,课堂上也会回答老师的提问了。
  总之,要提高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接纳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善于去发现种种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设法缩小差异,超越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切实提高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许阳英. 浅谈差异教学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3] 齐军. 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认识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93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