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孩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主性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找出自身问题的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需要教师“放慢一拍”,引导孩子自己来完成内化的过程。放飞孩子,把自主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是幼教工作者所一直思考的问题,可是怎么样才是把权力还给孩子,每个人又各有不同的见解和方式。
  关键词:自主性;主导性;个体差异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定义是“自己做主”,从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幼儿自主性具体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自己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结果。但是工作学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该怎样给予幼儿真正的、充分的自主。因为当幼儿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时会发生很多状况,较OPEN的孩子会失去规则意识(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游戏活动与运动过程中);而相对的,较保守的孩子往往不知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有些孩子会出现暂时性的选择障碍等。这既不利于幼儿发展,又会产生安全隐患。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发展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由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幼教工作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幼儿参与教育的过程,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故幼教教师主导性很重要,它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当然幼儿的发展应该是主动接受。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幼儿是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认识,在各项教育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幼儿是整个活动的中心,这一点是每个幼儿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
  二、准确认识幼儿自主性与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单凭教师的灌输,而是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自主性教育在强调幼儿是学的主体时,同样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作为学的主体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并不矛盾,而是相统一的。教师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一定的教育要求变为幼儿内在的需要,使幼儿产生“我愿学,我要学”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自主性教育要求教师和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多给幼儿一些选择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尊重其独立性和独特性,给幼儿一定的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空间。有幼儿自主性意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更经常做到鼓励幼儿思考发言,尊重幼儿的不同意见;允许幼儿犯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错误,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动辄批评、随意贴上“不乖”“捣乱”“坏”“多动”等标签,鼓励儿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按需要灵活变化教学方法及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等。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知心朋友,多与幼儿交谈,了解幼儿的愿望和要求;多听幼儿的见解;遇到问题,与幼儿共同解决。使幼儿置身于一个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环境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首要条件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的思维会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在幼儿园创设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支配幼儿的自主学习活动,激发孩子自主性的首要条件。而教师就是环境的创设者,当然除了物质环境,还有教师的微笑、鼓励的动作、信任的眼神也构建出一种心理环境,让幼儿体验到与教师之间一种类似朋友一样的平等、信任、合作的关系。来到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老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他们会感觉自己是被认可、被相信、被重视的,他们才会“想说、敢说、喜欢说”。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因势利导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孩子与孩子的不同。活泼有之,内向有之;调皮有之,乖巧有之;有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是生非,特别招人担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教师应该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陶行知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要把权力还给我们的孩子!”由此可知,自主性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找出自身问题的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需要我们“放慢一拍”,引导孩子自己来完成内化的过程。
  放飞孩子,把自主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一直思考的问题,可是怎么样才是把权力还给孩子,每个人又各有不同的见解和方式。当我们采用了适合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以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的认知恰恰是通过自身的探索、积累经验、再探索、再积累这一螺旋规律发展起来的。孩子们不仅在幼儿园能更自主、更独立地学习,他们的社会交往、与外界的沟通也更主动、大胆。他们的表现、态度和性格上转变使我们感到欣慰,同时也更深深地意识到成为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这一身份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仅要认真分析、把握纲要,向老师提出“做什么、怎么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效。
  (作者单位 上海闵行区依霖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0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