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课中的活动性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需要积累活动经验,而这种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以《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等为依据,结合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一、在充分的探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交流
  为提高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大量的探索数学问题的活动内容,以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方式,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同时利用表格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整理、比较中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认识。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时,我把教学的重点不是放在如何进行转化上,而是放在了如何探索、如何比较上。教材安排了四种具体方法,来说明学生在探索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我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并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本方法。在探讨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参与探索和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中,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首先呈现一个长方体与它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展开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将两个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填写展开图各边的长度,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做上面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此同时,还设计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我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特别是根据数据作出决策,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体会分析调查结果及得到结论的乐趣。
  三、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应用和创新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的能力。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广泛的空间想象力。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归纳总结得到的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了数学教育的始终。
  数学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说,数学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六年级的学生自控意识,自主学习意识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何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活动课中,着实让我费了不少脑力。在各位同仁的建设性的意见下,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总算找对了方法。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数学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由于数学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能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使之乐于并真正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4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