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要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正是语文教学中契合这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维交流的纽带。通过讨论,不仅能激活思维,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收集处理信息,优化信息组合,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课堂讨论能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作用,让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其问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思辨性。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应依据教学素材,审时度势,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搜寻知识本身存在的规律性,使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互动互补的生成过程。例如,教学《将相和》,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廉颇到底有没有罪?这些问题是理解的难点,既有思辨价值,又有挑战性。学生们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蔺相视死如归,会撞柱子;有的学生却认为他只是在吓唬秦王的;学生们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秦王对和氏璧的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所以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2)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思维,能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在学生弄清小村庄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下去,我们的地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后,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住小村庄”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为保护环境出谋献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抓好讨论的契机
  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课堂讨论要及时捕捉契机,错过良机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展开讨论。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否定,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见解中捕捉有代表性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进行讨论。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普遍性错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论证自己的观点,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展开讨论。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提出问题,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拱手让权给学生,无所事事了。相反,有效的课堂讨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的重要角色。例如,学生初次进行讨论不知该从何下手时,教师要给他们起个开端做好示范,可以提倡学生用“因为……所以……”或“我认为……”等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在讨论中迷失方向或遭遇困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一些点拨性的问题,例如,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让学生的讨论得以继续下去,以免他们对讨论失去信心和兴趣。当学生的讨论目标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详细解释说明讨论的目标任务,使学生的讨论集中到当前目标。教师还应在课堂讨论时维护每一位讨论成员的参与权,对那些不积极参与的成员,要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他发言的机会。还要积极给予反馈,多加鼓励。教师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导”与“放”的关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代替,同时还要调控好讨论的时间和规模。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探索新知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正确运用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优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在课堂讨论中展现出来。
  (福建省安溪县第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4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