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幼儿的眼睛看世界名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侧重以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为主线,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技能的需要。纵观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名画欣赏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美的欣赏和识别能力,提升幼儿的美术表现力,但是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因为在成人的眼里,几岁的小孩子是根本看不懂、更不懂得欣赏名画的。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的眼睛是这世界上最纯净无暇的,他们看到的世界与成人看到的大相径庭,那么“用幼儿的眼睛看世界名画”会是怎样的呢?教师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欣赏世界名画呢?
  名画欣赏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要遵循幼儿发展的“序”,尤其是在绘画能力发展方面的“序”。我们尝试在中班和大班选用同样的名画作品,根据幼儿发展的“序”,确定不同的素材点,开展名画欣赏活动。
  当名画作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名画作品就不再是“高高在上”或“遥不可及”了。当名画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更能引起幼儿内心的共鸣,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得到充分诠释和释放。
  在欣赏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时,毕加索以一些散乱而紧凑的粗线条、剧烈变化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处于极度悲伤状态的女人,她的表情呈现出她内心强烈的痛苦。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这个女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她很悲伤的?她可能是因为什么事而悲伤?幼儿纷纷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可能她的孩子正在生病”……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画中女人的悲伤情绪,同时幼儿也在名画欣赏中了解了大师如何运用夸张的线条和变形的表现手法,画出不同心情的人物。
  名画欣赏不是“临摹活动”,更不是“看图说话”活动,教师可以将名画欣赏和多种艺术表现方式相整合,如音乐烘托、动作表现、语言描述、即兴创作等,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名画作品,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在欣赏密莱《盲女》时,在优美的背景音乐《迷雾森林》和《鸟语花香》营造的氛围中,幼儿想象着画面之外的内容――小鸟、溪流、树林、田野……而这些形象又在幼儿的笔下重新组合,变成了各不相同的美丽画卷。
  名画欣赏还可以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伴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加强幼儿对名画的理解,提升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有趣的动物”的时候,迎接幼儿的是米罗的代表作《哈里昆的狂欢》;在中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中,米罗的《小巨人》让幼儿感受自己由小变大的过程,并学习大师如何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人物;在大班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时,通过欣赏马蒂斯的《红色中的和谐》,幼儿学习如何运用冷暖对比色画出家的美好。
  名画欣赏不应该纯粹是“老师讲,孩子听”的模式,而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自己想、自己做”、“孩子讲,老师听”。充分引导、启发、鼓励并激发幼儿将自己的经验、印象、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
  我们以梵高的《星空》为例。老师让孩子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星星是圆形的”“银河在流动”“月亮好像鸡蛋黄”……孩子们说出了很多观点,甚至是非常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这些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观察力远远超过大人的预想。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大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我们看作是“可笑”的话语并非是无知幼稚,相反,那是孩子对世界的极度好奇与探索心理。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有句话说“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那么我想说“儿童与大师仅一线之隔”。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曙光路景德镇市铁路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4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