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当“接地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月25日,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受教育部邀请,笔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传出讯息,教育部今年将会在创新政策制定、强化面上宣传、推动创业实践、引导基层就业、鼓励学生参军和强化就业反馈等六个方面集中聚焦,精准发力,努力攻克今年727万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难关。在四项主打政策中,推动创业实践被列为重中之重,国家计划通过树立创业典型、资助创业项目等方式,实行政策性资金引导,作为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的补充和完善,以期在各地高校掀起大学生踊跃创业的热潮。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与职业的关联度更大,高职学生也更具就业创业的优势和条件。因此,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要求我们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全方位的思考。
  说到就业,我们都不陌生,而要说创业,我们往往会觉得遥不可及,总会不知不觉地将其与马云、马化腾、俞敏洪、李彦宏等商界精英和品牌公司联系起来。正是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认识误区,因仰望而自轻,因自轻而自弃,客观上造成在创业教育工作方面的被动和应付,令人担忧。
  综观眼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创业教育仅仅被当作就业教育的延伸,是可做可不做的“附加题”。具体来讲,创业教育的载体往往只是一本创业教育教材,创业教育的制度仅仅是排几节课,或是开几次讲座、组织几次辅导,其内容也大多是基于“落实就业”的求职技巧传授。如此形式上的应付,其效果可想而知,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创业的理想越走越远。
  2010年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沈阳召开的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论坛上指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3年在天津举行,至少产生了百余名冠军,但在天津的大飞机项目中,为什么一个都用不了?因为专业不对口,企业不需要”。毋庸讳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自然是毕业生出路不畅、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而学生缺乏工程经验、项目能力和创业素养更是首要原因。
  客观上讲,学生层面的创业成功属于典型的小概率事件,用“十事九不成”来形容毫不为过。即便是那些叱咤商海的名人大腕,其创业之路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皆经多次失败,反复尝试,方能突破重围,最终获得成功。
  如何正确认识创业?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接地气”不可或缺,且非常重要。
  首先是突破难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老师认为学生创不了业,学生也认为自己不适合创业,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共同造成创业教育走过场。因此,改革的突破口应当是以科学的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素养。
  其二是靠船下篙,引导学生认识创业的规律。与不会创业、不愿创业相反,也有一些学生轻视规律,盲目创业,甚至认为摆一个地摊也是创业,最终不是“长不大”,就是难以持久。这种现状的改变迫切需要教师直面现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其全面认识创业的规律,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最后,要立足服务,全力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学校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在宣传和落实相关国家政策的同时,积极提供前期引导资金,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必要时可通过典型开路、项目引导,在全校形成敢创业、会创业、创好业的氛围。
  总之,从广义上讲,大学毕业生创业隶属于高质量就业的范畴。因此,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素质或能力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文化来塑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9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