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待“错误”,预约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是课堂上非常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有效利用它们,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生成。这样便能促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90-02
  [作者简介]段艳蕊(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就数学课堂而言,错误是非常珍贵的课程资源,它揭示着学生真实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善于发现并有效利用它们,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灵动,充满生机。
  教学片段1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学生在做教材“想想做做”第6题时问题出现了。
  师:一盏台灯52元,怎么付这52元,请大家思考。生1: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师:他的这种方法很简便,只需要2张钱就可以了,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付一张50元和2张1元。生3:付2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2元。生4:付5张10元和2张1元。
  当我正沉醉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老师,我付一张30元、一张20元和一张2元。”我一看是平时学习一般的王明,本来想直接否定,但转念一想,像这样人民币的面值还掌握不好的学生究竟多不多呢?他们是不是认为只要把52拆成几个数相加就可以呢?想到这里,我便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说王明这种付钱的方法可以吗?”有一半的学生说不可以,看来还有一半的学生是赞成王明的。我接着问:“为什么不可以,谁给大家说说理由?”一个学生自信地说:“因为没有30元面值的钱!”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非常精彩的回答,我在备课的就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回答。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对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细节,用灵动的教育智慧去灵活处理,以实现有效生成,展现细节之美。
  教学片段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33页练习六有这样一组练习题:
  3×2+32×4+25×3-5
  4×3-45×2-24×5+3
  师:仔细观察,哪些题目只需要用一句口诀就能算出来?(学生小手如林)生1:3×2+3,因为3×2就是2个3相加,再加上1个3就是3个3,用口诀三三得九。(掌声雷动)生2:4×5+3。生3:不行,不对!师:不对吗?哪有问题?生3:4×5是表示4个5,后面加的是1个3,加不起来。生4:前面的乘数分别是4和5,肯定不行的。师:怎样改下就可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生1:4×5+4,5个4加1个4是6个4,口诀是四六二十四。生2:4×5+5,4个5加1个5是5个5,口诀是五五二十五。生3:4×3+3也是表示5个3,口诀三五十五。
  就在大家似乎已经说得差不多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特别兴奋地举手,说道:“4×5+10也行。”我眼前一亮,立刻在黑板上板书下来,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这个行不行?”学生立刻讨论了起来,一些学生认为既没有4也没有5肯定是不行的。关键时刻一个学生站起来说:“10就是2个5啊,4个5加上2个5就是6个5,也是可以的。”此言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我忙追问:“太厉害了,还有哪些数也可以呢?”于是“15、20、25、30”等,黑板上写了一串数字。
  思想像潮水一般喷薄出来,我佩服学生的智慧。当一个学生错误地说出“4×5+3”时,引发了对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学生抓住乘加乘减的意义,并进行了演绎,学会了简便计算的技巧,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中也增强了数感。
  教学片段3
  苏教版二上《认识乘法》单元有一道这样的一组对比题目:小芳家种了2行树,每行6棵。小兰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5棵。谁家种的树多?多几棵?
  师:“仔细观察,看看小兰家和小芳家种的树有什么异同?”生1:小芳家的2行树棵数相同,小兰家的2行树不相同。师:非常简练,简洁明了地说出了他们两家的区别,还有吗?生2:小芳家的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小兰家的只能用加法计算。师:为什么小芳家的树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而小兰家的只能用加法?(学生立即用乘法的意义做出了解答)师:你能求出小芳家种了多少棵树吗?生1:6+6=12(棵)生2:6×2=12(棵)生3:6×6=36(棵)
  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在我的预想范围内,但给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也有几个。2个6相加和2个6相乘是学生的易错点,于是,笔者让学生继续讨论。
  师:三种算法你支持哪一种?(大家对第一、二两种没有异议,分歧在第三种,学生分成两派)生1:2行,每行6棵,我想到了乘法算,把2个6相乘,6×6=36(棵)。生2:2行,每行6棵,其实表示2个6相加,应该是2×6=12(棵)。如果是6×6=36的话就表示6个6相加。
  听到反对者的描述,支持者顿时茅塞顿开。经过这一番比较之后,学生分清楚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归根到底是几个相同数的相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比”其相同,“较”其相异,从而使知识相互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积累与反思,运用教育智慧有意识地将课堂生成的差错性资源、差异性资源、质疑性资源进行再生成,让生成性资源成为学生语言与精神达成同构的动力,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生长点,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
  参考文献:
  [1]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8).
  [2]李允.教学错误资源:理性认识与有效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0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