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记忆深处的一节公开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准备江宁区“秋实杯”赛课大赛,学校组织了赛课小组,细心打磨教学设计,赛课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仰望前人,细研文本,再上枝头;关注学生,筛选资料,丰富个人体验;充沛情感,深入文本,构思显匠心;从容上场,情景交融,彰显名人魅力;回味比赛,经历成长,放眼未来路。
  [关键词]公开课;《钱学森》;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52-02
  [作者简介]魏昌敏(1972―),男,南京江宁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2009年10月31日,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日子,而在北京,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停止了呼吸。正是有了他,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才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011年,正值钱先生诞生100周年,我有幸参加了江宁区“秋实杯”赛课,课题就是《钱学森》。这是我作为教务主任以来第一次参加区里的语文赛课,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因为内心的压力,要在赛课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兴奋的是我对自己的课堂有足够的信心,特别是历史人物篇,因此竟莫名地有些期待。接到竞赛具体任务后,在于斌校长的带领下,我校迅速组织了一个团队(王琪、光燕霞、王丽、殷庆芳、傅宁等老师,都全程参与),汇聚集体智慧,开始细心打磨教学设计。
  一、仰望前人,细研文本,再上枝头
  这一课,许多教学名家如陈建先、孙庆博都上过。教学设计有前车之鉴,但正是因为这样,想要有独特的教学设计,想要有一些超越,难度可想而知。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朴实,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文章没有写钱学森在外国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也没有写他如何思念自己的祖国,没有写回国的艰难,更没有写归国后的忘我工作、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不朽的功勋。文中只简单记叙了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文本呈现的,这两段话非常有力量,“一定要通过朗读来感悟伟大的科学家那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这是团队定下的思路。
  二、关注学生,筛选资料,丰富个人体验
  简单的两段话,短短的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对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报效祖国的种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价值取向的引领才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备好这一课,我阅读、观看了能找到的所有钱学森的资料,有相关的文章、书本、影视资料。为了记下其中有价值的资料,我反复阅读、观看,一有空闲就进行研读。在张纯如的《蚕丝》和叶永烈的《走近钱学森》的人物传记中一次又一次走近那个年代,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了钱学森前行时的艰难,以及自身的坚持不懈。很多次,我读到深夜,难以入眠。
  三、充沛情感,深入文本,构思显匠心
  “课堂要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起来。”教师有了深厚的积累,有了对人物的全面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够饱满,在课堂上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学生的激情,才能让钱学森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让原先单薄与模糊的形象变得丰满与清晰起来,这种人文的熏陶就是语文的情怀。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感动有许多,比如,传统的导入是从理解“××之父”开始,了解“中国导弹之父”,揭题开篇。这样的导入轻松自然,中规中矩但略显匠气,工具性较强。而我要走的是另一条路――以情动人,于是我们选取了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对钱学森的颁奖词(伴随深情的音乐,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有这样一个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叙述着,深情低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脑海中似乎出现了半生漂泊勤学苦读,归国报效,殚精竭虑,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这样一个可敬的人,如此的亲切。
  这样的导入情感充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易于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从容上场,情景交融,彰显名人魅力
  (一)精心导入
  上课现场,我忘记了紧张,眼中似乎没有了评委,没有了听课教师,只有自己与满堂的学生。他们都仰着脸,认真地聆听这个动人的故事。我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钱学森的爱国心,一颗别样的爱国心,他的爱国更加的赤诚,更让人敬重。设计的重点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抓住重点词句,即他师从冯卡门,是冯卡门最得力、最得意的助手,“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补充了相关资料――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有车有房,而如果回国,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钱学森选择了后者,这是不计得失的爱国,这种爱国不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吗?而这时候他说出的那句话就有了不一样的情感,我的心里也不由自主地涌出这样几句动情的话语:为什么要半生漂泊勤学苦读?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拼出性命回家?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些资料和炽热的语言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他们一遍一遍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他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铿锵的声音中有满满的感动,他们不仅读到了自己的心里,也读到了听课教师的心里,我几次看到语文教研员周爱华一脸的微笑,时不时点点头,露出赞许的表情。
  (二)诵读怡情
  钱学森的爱国和别人不一样,和其他留学生的爱国之情相比,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有什么不一样呢?其他留学生的爱国是有条件的,而钱学森“儿不嫌母贫”,这不正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吗?看着课件上播放的刚解放时满目疮痍的乡村、城市,再读读钱学森那诚恳的话语,“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听着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我知道在学生心底已经有了对“爱国”这两个字更深的感悟。
  (三)体味真情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短短的一句话,却暗示了钱学森为了回到祖国,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啊!这不正是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吗?课堂上我补充了那漫漫的五年归国路,每一日的煎熬只有钱学森自己知道,我们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国内条件异常艰苦,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设备没有设备,一切从零开始,钱学森当时每月的工资是163.5元。他日夜忙碌,风尘仆仆。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天天的夜以继日,一年年的艰苦卓绝,一次次的风里来雨里去,而因为组织纪律,钱学森的工作是要高度保密的,就连自己的妻子蒋英也从不知晓。两人聚少离多,每次看到丈夫风尘仆仆地归来,累了、瘦了、病,妻子心疼啊,但也不能帮什么忙,常常一个电话,又立即出发。讲到这里,自然让人想到了纳兰的词: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当我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时,眼前总是出现蒋英开门迎着风尘中归来的丈夫,满是欣喜,继而匆匆离去,倚门而望,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在为全国人民做大事,她不能多问,更不能扯后腿。说着说着我的眼里竟有些模糊,声音也有些哽咽,全场一丝声音都没有,静静地让自己的心里装满大大的国、大大的家,字里全是那个人,像一幕电影,萦萦绕绕。当张明敏那一首感人至深的《我的中国心》响起时,看着画面中一幅幅由少年到白头的照片慢慢转过,不仅让人感叹不已,学生不由自主地高声哼唱起来,是啊,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之心,怎样的一颗中国心啊!
  五、回味比赛,经历成长,放眼未来路
  一节课,一颗心,一段倾诉,一次再现,一段旅程,一种享受。这是一节公开课带给我的真切的感受。这节课获得了区级一等奖,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结果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一节课的过程,这一节课的所有,带给我的一切,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释放。
  参考文献:
  [1]马健维.关于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角色的思考――“园丁”还是“导游”?[J].教育观察2013(10).
  [2]余昱.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0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