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紧扣时代的脉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肩负着教育大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教育。高职院校的政治思想是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基础教育,本文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脉搏,从教育的模式设立、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41-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教育,由于这一教育是方向性教育,所以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在改革中发展与创新。具有时代性、教育性、实效性、针对性和知识性。创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生实效的高职院校教育新体系。运用多媒体教育、实事教育、传统教育、影视教育、红色资源教育等不同的手段来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使之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把自己锻炼成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政治内涵。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其字面的意义,也就是政治内涵下的思想教育。从政治内涵方面来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敏感度,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内涵包括时事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理想教育等[2]。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社会内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的延伸。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承担责任教育、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队教育、爱心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等诸多方面,是规范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行为的基础教育。其旨在培养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承担责任;知书达理,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团结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良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
  3.文化内涵。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教育大学生热爱知识,勇于钻研,努力学习。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包括对各科知识的探索教育、文化的传承教育、知识服务于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努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本领,提升自己,服务社会。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紧扣时代的脉搏
  1.教育内容要具有时代精神。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时代标识。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精神,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唱出时代的最强音[3]。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比如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自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认清形势,防止复辟;上世纪60年代的阶级斗争,砸烂旧有传统;70年代的反击右倾,不走白专道路;90年代的知识就是力量,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要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精神,就要充分研究时政,研究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思想动态和所关注的热点,从他们关注的热点入手,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充实,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饱满的时代精神,也能够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紧跟时代,引领他们的思想方向。在当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教育方法要具有时代的特色。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远古时期儒家教育的循循善诱,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这不仅仅是一次次教育方法的飞跃,同时也是时代进程的标识。只有教育方法的不断转换,才能够使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合高校学生的心理,使高校学生能够在愉悦中接受自己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4]。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服务社会;帮助并鼓励学生成为志愿者,奉献自己的热情和爱心,感受人间的真情。
  3.教育途径要具有时代风采。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途径都是具有时代风采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的风采就是一个民族时代的风采,反过来一个民族的时代风采也感召着年青的一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展示时代的风采,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更通过给他们输入正能量,把握他们前进的方向,正确引导他们趋近高尚的爱好,正确的追求,科学的价值取向。比如很多大学生崇拜偶像,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偶像,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粉丝,才既保留了偶像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又让偶像给自己带来正能量,敦促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比如很多大学生对金钱有很高的欲望,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提升自己的本领,为自己将来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学生只看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没有正确的恋爱观,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育他们真正的爱情是愉悦的,是催人向上的,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恋爱和未来的婚姻;比如很多大学生不顾自己的家庭情况,一味地追求奢侈,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勇于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懂得感恩,懂得体贴父母,尊重父母,给父母关怀和爱的回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展示时代的风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运用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总之,要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既做到寓教于乐,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时事政治教育力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时事政治所涉猎的面宽度不够,缺少大学生敏感的内容和时尚的话题,不能深入大学生心理,使大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很遥远,甚至是事不关己,导致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无法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的时事政治教育的误区就是认为时事政治就是政治本身,却不能把相关的时事提到政治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就高铁频繁出现事故问题、煤矿不断发生伤亡问题、抵制日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人大代表纷纷下马问题等,都避而不谈,没有抓住机会,利用这些时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时事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
  2.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高职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按照规定的教材进行授课,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千人一面,千校一书的现象。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现状和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就时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实效性和针对性都不强。
  3.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生活里的必需,网络信息是大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来源。而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少部分大学生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发生世界观的错位。这些都是因为我们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正面的信息量不足,无力与那些不利的信息PK,给大学生传递的正能量不够。
  4.思想政治教育涉猎心理学较少。当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依赖较上一代大得多,他们往往交往能力较弱、孤独感强、行为冷漠。由于成长的环境所带来的某些心理障碍,无法自行排解,导致他们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持怀疑和恐惧的态度,对周围的事情缺乏热情,对未来没有信心。
  四、解决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占领宣传阵地。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是被动的,只能是应对一些不良信息。而不是站在主动的地位,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必须由现在的被动的应对,变为主动的引领。世间的所有植物都是有趋光性的,而人的思想也是一样,对于阳光的追逐是永恒的,如果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正能量的传递,就如同阳光一样作为正确的导向,占领宣传阵地,那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学生思想。校园文化是院校的标识,是大学生的思想园地。积极向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有利手段。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风向标,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实学生的思想,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同时,还能够营造校园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其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展示时代的风采,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航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华洲,金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21-22.
  [2]蒋德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11,(05):11-12.
  [3]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14.
  [4]吴倩,元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9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