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以及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充分考虑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方法、作用及配套措施。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地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16-03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一)教学内容
  我校使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竺仙如主编)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共四章。通过讲授,让学生对地理环境、居民、国家、世界市场分布及交通运输格局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有一个总体认识。主要内容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居民的增长及其分布情况,世界上的国家按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分类及国际关联;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其分布;国际贸易各种运输方式的概况,国际铁路运输及主要大陆桥的分布,国际大洋航线和主要港口的分布、主要海峡的地理位置、国际航空运输及世界主要航线。
  第二部分为分论共七章。主要内容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中国等经济贸易区经济贸易发展概况及其特点,各个经济贸易区的主要国家,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欧洲的德国、法国,非洲的刚果、南非,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的地理环境、各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和作用。各章顺序按地理方向排列,系统性较强。
  (二)课程特点
  国际贸易地理是世界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部门地理学,是随着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学科,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情况及其之间的联系。具有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此外,国际贸易、国际商品学、国际经贸事物等学科也与国际贸易地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交叉性非常明显。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协商、探讨,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核心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四种方式: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即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具体做法是确定主题―找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即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然后通过交流,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达到教学目的。三是精选案例式互动,即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首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抓住重点、热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高度。四是多维思辨式互动。具体做法可以是将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优势及劣势,然后加以完善;也可以设置正反两方,通过双方争论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式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在国际贸易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均应注意: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互动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中心,是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主动者,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倡师生平等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实际应用为根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材是授课的根本,教与学都难以超越教材的限制,而教材偏向概念化,与现实脱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而在国际贸易地理教学中应不局限于教材,通过学生多渠道的资料收集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弥补课本知识滞后的缺点,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介绍了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的重视态度。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人类的经贸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典型案例,有的学生专门介绍了汕头市潮南区贵屿镇一些商人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焚烧废旧电器获得贵金属牟利,从而造成水土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交流,使学生收到了很好的环保教育,并由此关注世界环境问题。
  提倡创造性,注重平等自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所有思想和看法,对事物没有自己的观点,思维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缺乏创造性。在国际贸易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针对某一事物或现实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补不足。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正常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完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满足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需要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从事国际贸易专业的人员只有掌握世界各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太多深奥的经济贸易理论知识,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有新的内容需要补充,课时安排紧张。我校安排32学时。如果按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课时不够,而且课程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却能很好的适用这一特点,对于国贸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在中学学过地理,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而人文地理环境往往是学生更感兴趣的部分,这两部分可以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收集信息。授课的重点放在经济地理环境,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启发他们思考,通过交流,形成创新性见解。如讲授欧盟的时候,联系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讲授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联系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美国汽车产业的影响;讲授日本的时候,联系中日钓鱼岛之争和中菲黄岩岛之争等。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提高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一直被广大教育家的心理学家所肯定。我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过去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由老师讲,遇到有趣的部分,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听的时候虽然很感兴趣,但听完就忘了,遇到枯燥的部分,如一国的经济结构,学生没有听课的动力,学习效果自然很差。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中心,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主动收集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成果,学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去思考、交流。如在讲授“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章时,我侧重讲述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南北差异”、“沿海与内陆的差异”和“城乡差异”。具体地说,在讲授日本区域经济发展时,用日本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说明日本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三海一湾”大都市集中的过程,由此说明“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这一现象,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学习掌握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如果把教育学生比作产品的生产,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条标准化大生产的生产线,它的唯一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才。学生一直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他们的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所谓的标准答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磨灭,这种没有创造力的人才很难促进社会的进步。而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满足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的需要,它打破了标准答案的权威,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不同观点意见,学生由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真正的主角。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习效果,更提高了学生自学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虽然近年来高校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还是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导。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复述性、记忆性的知识,以标准答案为导向,课程结束时一张试卷定结果。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技能知识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考试时死记硬背,而平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因此,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在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相应的改革。大体思路是:将传统一卷定结果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将理论考试与实际技能考核分开,适当加大技能考核比例,将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考核结果均纳入期末成绩,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以上思路,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考核从两个方面进行:
  理论知识考核采取笔试形式。这部分考试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掌握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地理分布、产业特点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世界商品生产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因素,世界人口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通过笔试,让学生思考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实际技能考核采取多种形式结合。首先是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填注空白地图。如主要海峡、主要航线、大陆桥运输对接站名、货物流向、工业城市和主要港口分布等;其次是撰写小论文或小评论,教师平时提供参考书或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毕后提交小论文或小评论。如介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三是绘制图表进行对比,如对“金砖五国”进行对比,然后综合分析;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及安排假期旅游等活动,撰写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竺仙如.国际贸易地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2]苏广实.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王璨(1965-),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9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