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26—01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然而,走进今天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领域,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出现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诸多问题。因此,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管理模式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方法教条死板等问题。(1)德育内容上缺乏人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2)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一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今天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2. 家庭教育生硬单一,难以走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由于当代未成年人所处的特殊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之自身“可塑性大、认知度低、自控力差”的年龄段,使他们既对外界事物有自己相对独特、思想丰富、情感多彩的心理感应,又对周围的“精彩、诱惑”充满了好奇和迷茫。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简单地将青少年看作受教育的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心态来对待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没有将他们作为一个拥有基本权利且又拥有精神世界的独立群体而给予应有的尊重,没有真正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就与未成年人形成了隔阂,使得家庭德育内容难以真正走进未成年人的心灵。
  3. 社会文化环境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正确的引导。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未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黄、赌、毒、黑”等现象不断滋生,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书籍中消极、色情、暴力内容充斥,酒吧、游戏厅、网吧等滋生的不良风气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导致未成年人自律弱化,甚至人格异化,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二、解决策略
  1. 全面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首要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育方法,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出发,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实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引导未成年人提高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的作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的作用,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并落实开放的相关职责和责任,使爱国主义教育走出基地,深入人心。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训斥加棍棒等三种毛病,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和子女心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品德健康的孩子。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做诚实的人。同时,家长要强化预防意识,经常掌握孩子的消费来源,留意孩子结交的朋友,警惕孩子的谎言。对出现的一些违法苗头,应及早加以纠正,将其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3. 要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努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打击力度,坚持不懈地查处黑网吧和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书籍和刊物,关闭学校周围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和书店,让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刊物,加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大力度提供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书籍,以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以及广播媒体也应适合未成年人的需要。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5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