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课堂”是寒假的最美担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寒假的到来,除了给师生特别的“开心时光”和“轻松时刻”之外,毋庸置疑,“传统文化课堂”成为寒假最美、也是最应重视的内容。热烈的团聚场面让其拥有其他假期难以比拟的传统文化“互动体验”,浓厚的民俗氛围让其拥有其他假期难以复制的传统文化“鲜活情境”,频繁的走亲访友让其拥有其他假期难以比拟的传统文化“拓展渠道”……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珍视这个时刻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处处呈现传统文化色彩、事事讲究传统文化仪式的“特殊课堂”,用心唤醒和亲近、用心激活和体验、用心感染和汲取,寒假才会不负“传统文化课堂”这一最美担当。
   创新实践主题,寒假才会充分彰显“传统文化课堂”专有的“熏陶色彩”。一是让寒假徜徉在“诗意”中。创新“书香寒假”主题实践,或布置“与诗有约,师生共读”特别假期作业,用好网络平台,在各年级举行不同形式的“网络赛诗会”、“诗句接龙”、“好诗推荐”分享实践活动,用诗歌这把金钥匙为学生打开寒假这扇“传统文化课堂”的大门,让师生一起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或者举办“诗润家庭,亲子同诵”特别假期行动,父母与孩子一起陶醉在诗词的海洋中,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芬芳。二是让寒假浸润在“感恩”里。创新“感恩寒假”主题作业,无论是陪父母说说话、给在外的父母写一封书信,还是独立完成一天的家务、完整体验一项艰苦劳动……注重创新亲子参与形式、优化社团活动频率,内容尽可能轻松、有趣,应具备鲜活的吸引元素,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感恩作业融进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尽可能充分利用好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尽可能持久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引导他们自觉奉献爱心、自主拓展感恩之举,让传统的感恩文化成为寒假里最靓丽一种色彩。
   丰富体验视角,寒假才会不斷优化“传统文化课堂”独有的“教学模式”。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共鸣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学生,在寒假里可以不断改变自身角色,参与到传统文化实践中,原本的策划人、督促者一下子变成了参与者、体验者,从学生们在寒假里亲近传统文化的表现,可以看清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所在、可以发现他们眼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去审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有效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让教育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二是贴近学生生活激活“生动模式”。用教育主体的身份走进寒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走近参与其中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既通过运用好校园、家庭、社区、网络等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载体为施教难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又借助举办书法、国画、茶道、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活动,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点,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热情。
   连接文化空间,寒假才会全面激活“传统文化课堂”特殊的“拓展途径”。一是随时唤醒“诵读情趣”。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结合鲜活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益,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也是寒假这个特殊的“传统文化课堂”独有的拓展途径——鞭炮声中可以重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春联时可以诵读“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在寒假生活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及时凝聚出“诵读空间”,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现实生活之美的同时让课本上传统文化内容及时得以深化拓展。二是随处激活“尝试情趣”。寒假里街市、胡同、农家、社区里随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空间,无论是民俗活动,还是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更或是不同规模的文化集市,无不为学生们提供了亲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写一幅书法,除了从笔尖上享受到特有艺术美,还会从书写的古诗文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画一幅国画,可以在其中品味到传统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练一套武术,可以从动静起伏中联想到民族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精神……
   “传统文化课堂”应是寒假最美的一份担当。诗歌、戏曲、春联、绘画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装扮寒假生活的全过程,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提供了亲近情境、实践舞台,珍惜、关注、规范寒假里学生们的每一个“课堂表现”,从而激活他们成长历程中这一个个传统文化素养的“加油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