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习过程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改革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学习过程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旨在改善教学行为,构建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正确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
  关键词:学习过程;课例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59-0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始终注视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关注结果并削弱了过程。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课例研究,让它聚焦课堂,指引教师进行专业的课堂教学观察,关注学生学的行为,帮助教师制定有效的计划,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一、基于学习过程的课例研究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例研究改革的意义
  课例研究属于实用研究中的一种。基于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改革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的核心价值是以学定教、教有优法。目前国内关于此方向的研究在小学语文学段还鲜有涉及。我们期望通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对“学习过程如何促进教学”以及“学习过程对促进教学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从具体案例出发,重点是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教师群体集体反思的过程。通过推广方法和策略,一线教师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改变教学行为,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课例研究改革的目标
  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习过程的改革方向,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例研究记录、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经研究、反思,选择尊重学习主体、增强生生互动与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之路(一条让学生从内心喜欢语文,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路子);二是在研究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开展实证分析,提高认识,反思教学行为,并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例证、对策;三是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打造名师队伍和学校文化做好铺垫[1]。
  二、课程改革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立足课堂,积累课例
  通过调查,我们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找相关文献资料,思考如何构建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再通过经典课例的实践研究,探究如何将这些“预设的过程”内化为师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自我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提高学习质量[2]。
  在整个课题实施的阶段,我们针对苏教版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不同表达形式的课文(如《莫高窟》《九色鹿》《一路花香》《番茄太阳》《月光启蒙》等)的学习,探索和教授经典教科书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在每次学习之前,课题组成员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阐明教学思路及意图。其他成员进行研讨,抓住文本中最具有语文价值的东西反复推敲,从学生学语文的角度进行设计,从课堂观察数据中,总结出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提出策略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在一线教师的执教过程中,很多行为的改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因此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1.精化课堂提问。烦琐、分散且不清楚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应该做到:提问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层次性强,精准,避免随意性。教师可以预先假定学生的回答。否则,课堂气氛似乎非常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多少效果。其次,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刻性,问题要有思维含量,这样做有助于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问题的聚焦点应该在学生没有發现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此外,还要关注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作用,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2.深化课堂点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及时和适当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的指导应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课堂中的点拨水平,教师务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维不成熟,表达水平更加有限。在第一时间,我们应总结学生的正确或错误的意见,然后给予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学生“对答如流”,能够自学完成的内容,而应是“学生读不出来的地方”。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吃透教材,这样就更容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教给学生应当学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3.优化课堂练习。经过几次论证研究后,我们发现语言学习必须经常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增强学生的能力。课堂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实践问题的优化策略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则,设计出适宜的课堂练习。设计的课堂练习应当注重两点:一是基础性,强化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基础训练,特别是本课的新知识落实。二是综合性,力避单调、烦琐的机械训练。既要注重练习多项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要注重多项技能的运用;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训练,又要注重智力的开发、习惯的培养、情感的涵养和价值观等因素的渗透[3]。
  三、基于学习过程的课例研究改革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具体要求。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识字写字,第一学段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使阅读、写作效率提高。而习作能力更具综合性,诸如语言的积累、写作方法的习得、语感的提高、认识能力的提升、立意选材谋篇等能力的形成,等等,这些都要等学生到了第三学段才能具备。基于课标对不同学段要求的差异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我们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分别提出基于基础、阅读、习作等教学过程的课例研究改革的策略,并完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策略。   (一)完善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堂基础教学的策略
  首先,我们调查了解到低学段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期待、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都能造成文本理解的差异。然后,我们制定了差异教学策略。
  1.让目标定位准确化。在定位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确定此年段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不同学生适度“跳跃”,增加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确定审查旧知识链接的程序目标“在确认阅读的基础上,至少有两个新词用于谈论文本阅读后的收获”。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阅读并确认两个新词。不仅如此,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有越来越多的词汇可供选择,文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完美。在梯度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地学会更高层级的本领。
  2.让文本解读多元化。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他们通过反复阅读来谈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独特感觉。
  3.让教学评价更优化。教学应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经常安排一些带有检测属性的作业作为教学评价。例如,《美丽的西沙群岛》作业设计如下:如果你擅长写诗,请用诗歌的语言描述你眼中的西沙群岛;如果你精于绘画,请用画笔描绘;如果你擅长朗读,请来一段配乐朗诵;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西沙群岛的信息,请点击鼠标,在线访问更多详细信息;你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完成作业。我们对收上来的作业进行分析发现,学生都能按时交作业,并且乐于完成这样的作业。他们每个人都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并且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解释了对文本的理解。为尊重差异,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教师通过各种作业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教师教学评价时也应多几把尺子。
  (二)完善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为了实现案例研究的预期目标,并获得切实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调查开始。在每个班级中,我们开展一般观察、个人访谈、学生调查和家长访谈,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关注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最后对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初步判断,规范批注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其次,我们帮助学生认识批注符号。为了让学生阅读时使用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来标注词语、句子、段落,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和学生共同商议了一套符号系统。比如:在生字上加圈,在难字上加方框,关键词语下加着重号,在文章的精辟和重要句子下绘制波浪线,在声明下方画一条线,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打问号。再次,我们教学生学习用文字批注。在引导学生撰写书面评论时,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解读,关注文章结构、表达顺序、修辞技巧、写作特点、作者情感等,同时,要求学生将符号注释与文本注释相结合。如基于文本特征,教师确定某文本是渗透阅读注释方法的载体。在选择应用策略方法的场景后,教师首先对各种注释方法进行比较演示指导,然后,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及时反思,找出他们用来阅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厄运信仰”课程中,教师指导四种学习方法:接受注释、可疑注释、关联注释和评价注释。在学习方法的引入之后,教师有必要及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并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来巩固对方法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三)改进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的习作习得方法课例研究策略
  我们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小组合作多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习作学法习得。读写结合是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环节,如何在日常的阅读课上帮助学生借助文本,采集方法是學习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借助鱼骨图梳理出一系列策略:找出修辞手法、积累素材、专项句子训练、标点训练等。学生要根据文本不同的特点,找到文本最核心的文学价值为己所用。在实践操作课中,我们发现:经过实践训练的学生目光敏锐,鉴赏着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品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再如“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技巧:想象补白,抓关键字、词、句,角色扮演,批注,资料补充,朗读品味。借助文本,一系列阅读方法的渗透,使得六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通过课堂学习的研究,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现在需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首先,通过阅读教学,掌握文本结构,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它涉及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理解文章的表达是实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途径。其次,用积累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在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被应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例如,学习《三亚落日》之后,在阅读和记忆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观察日落的过程,完成小练习,同时,建议阅读相同主题的相关文本,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以了解作者的不同写作角度和文字的生动形象。
  (四)完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策略
  课外阅读的教学课应该与课堂阅读教学区分开来。在课外阅读课真正尝试练习之后,我们发现课外阅读教学的模式并不是要研究我们在每一步中使用的内容。它要研究学习的每个阶段,学生学习过程的哪些阶段必须经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它是什么,学生在哪些阶段需要帮助,哪些阶段需要自我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在哪些阶段需要创造性的语音输出。
  首先,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教学的模式中领悟师之教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该学到什么?读什么?在小组讨论中,中文元素在哪里?如何在输出显示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当学生阅读文本时,如果只安排一篇文章,独立地学习某个问题,那么这个学习过程的语言品味比较单薄。它可能关注了语言的人文方面,但忽略了语言的工具方面。在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爱迪生的发现》时,学生报告沟通模块,教师采用友情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语言输出。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并以他们擅长或喜欢的方式描述实验的规则和过程。教师提示:(1)可以添加相关词汇,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的顺序(2)可以用手册的形式编写实验手册(3)可以用示意图的形式表示。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汇报就不仅仅是“把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而要用语文的方式进行加工。
  其次,渗透模型中的方法。我们在将一些改革方法和策略运用于课例研究时,总结出一些规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掌握五个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我们给一线教师几个建议:问题指导应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以各种形式增长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成功,对于学生学习上犯的错误,可让同学帮助纠正;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教师宏观把握,学生主动参与,展示自己,体验乐趣,参与竞争。只有把握好这些点,课例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10.
  [2]蒋秀云.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成长方式[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11-16.
  [3]王小芳.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5.
  责任编辑:石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