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运用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备课;和谐课堂;探索学习;成功的快乐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提升学生智力的教学。目前,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行下,教师的教学观有了全新的改变。面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怎样才能搞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下面就此问题浅谈本人的见解。
   一、提升备课理念
   1.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显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备课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以往,老师上课前关心的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常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3.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識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
   因此,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落实这一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但不等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环节。
   二、造出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克服旧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友善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情景犹如渔夫的鱼饵,鱼饵越适合鱼的口味,渔夫的收获越多。同样的道理,课堂情景创设得更好,就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1.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人是沟通情感的润滑剂,是消除人际障碍的有力手段。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课堂愉快学习的助推力,是取得课堂教学高效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建立和谐情感的金钥匙。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摒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做到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这样才能树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意识。
   2.学会赏识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去发现、赏识他们的优点与进步。教师只有在自身形成的良好情感与态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以尊重、信任为纽带,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真正架起师生和谐关系的桥梁,从而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开展和实现。
   四、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乘车、购买东西,房屋建筑中均是数学的显身之处。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充满好奇,数学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开动脑筋讨论交流,最后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如小学数学中的“钟表的认识”“时与分的换算”等,教师均可与生活中的时间认识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引导探索学习
   荷兰学者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之后学生再实验,直到得出圆周率。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创新意识也随之形成。
   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推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使其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运用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9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