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文化课堂”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构建“文化课堂”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将“文化课堂”构建落实到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文化课堂;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54-02
  道德与法治课程原名思想品德,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名字变化而已,课程的内容与性质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学,还必须要重视法律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当然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语言简洁优美,而且正文、辅文都穿插着大量的故事、名言、诗文等,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文化享受。由此可见,与原先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性更为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文化讲解与文化教育,重点构建“文化课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文化韵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文化性突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资源,例如古诗文、典故、名言警句等,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课程的文化性得到较好的发挥。
  例如在学习“集体的力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中悟出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就要求我们能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又如在学习“止于至善”的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诵读一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几句话的含义与道理。由此,学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原来“止于至善”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地要求人们做善事,而是希望人们能努力去达到完美的境界。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其实隐藏着许多亟待挖掘的文化资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应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利用好教材中的文化资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学习到“青春的我们拥有无尽的遐想”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诵王蒙的诗歌《青春万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深化其对“青春”二字的认识与理解。
  二、夯实文化素养,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想要构建良好的“文化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与较高的文化素养,如视野开阔、知识丰富、阅读能力强等等。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如若没有丰富的知识与良好的素养,必然难以驾驭课堂,“文化课堂”的构建自然容易流于形式。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列出了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如古诗词、文言文等,如若教师的古汉语基础较差,则难以准确解读出这些古汉语的意义与内涵。例如在学习“人贵自知”的内容时,教材中列出了“自知者明”这句名言,想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教师应当要知道这句名言的前半句“知人者智”,并将“智”与“明”进行对比,由此使学生懂得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正确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但能正确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罗列了许多与西方文化、西方哲学有关的内容,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例如在学习“认识自己”的内容时,因为只有了解过西方哲学的人才知道“认识自己”这四个字其实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所以教师可以说一下与苏格拉底有关的典故:相传阿波罗神庙传下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听到这个事情后感觉到不可思议,为了证明自己是不聪明的,他到处去找“智者”进行辩论,结果发现这些“智者”的智慧都赶不上他,最后他才明白原来神说他是最聪明的人主要是因为他能正确认识自己。又如教材中提到了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这个哲学命题,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西方文化素养才能引导学生领悟字面背后所隐含的人生真谛。
  三、树立课程意识,注重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没有一门课程是完全可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的,不同学科之间必定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教材的内容与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学科与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与融合,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加深个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学习“增强宪法意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该内容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进行参观,或者建议学生自己制作一份与宪法有关的宣传报,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宪法,并让宪法成为学生前行的信仰力量。又如学习到“发掘生命的力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解相关内容:“我们都知道壁虎断了尾巴之后会再长出来,这是生命自我修复的重要体现,而人身为高等动物,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我们只有努力去挖掘、提高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堂的文化厚度自然会有所增加。
  四、合理选择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文化”二字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适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需要慎重进行甄别与选择,重点选取那些契合教材内容以及初中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资源,筛选掉那些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文化资源,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而言,良好的“文化课堂”应当要做到挥洒自如、进退得当,例如学习到“加强宪法监督工作”的内容时,教师不光讲解了教材的内容,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字:“……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由此,学生开始认识到原来宪法对于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将宪法中所提到的条文、原则悉数落实到位,才能稳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当然,十九大报告中的其他内容并未涉及“宪法监督”,教师可以不做分析与讨论,以免课堂教学出现舍本逐末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学习到与“家文化”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朗诵一段《曾国藩家书》,让学生认识到“家规”“家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自觉抵制那些腐朽、消极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主动去传承、发扬那些优秀的“家文化”。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良好的“文化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目光局限在浅显地讲解教材内容上,而应当通过深挖教材、学科渗透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最终促使学生获得全面良好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雪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教育,2016(10):48.
  [2]  赵永明.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3):126.
  [3]  劳婷婷.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0-131.
  [4]  张美贞,旷新华.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8):124-125.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6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