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历史教学中通过用好材料、巧设疑问和指导学法等策略,可有效架设师生互动桥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只有教师进行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并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9-0024-02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率,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且高效的,抑或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战场。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拟此问题略加探讨。
  一、用好材料:有效架设师生互动桥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这是因为,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人和事的论述。因而要真正地学习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历史史料。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观点的能力,而这恰恰也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路径。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如何才能用好材料呢?笔者以为,要用好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和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民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历史插图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斯大林》;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义和团包围廊坊车站》《十九路军在上海闸北英勇抗击日军》。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如教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这一内容,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材料,其二是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同时给予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他们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这样,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恰当地利用一些历史材料,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促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科学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行为改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走向多极化》一课的教学中,以美国对朝鲜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为背景,提出了“你会参加或参与战争吗?”“你对战争的态度是什么?”“是什么改变了你的想法?”等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代表法國、日本、苏联(俄罗斯)和中国立场的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去讨论、思索、决策……笔者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让学生以那个历史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代表”身份来思考问题。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体察、认识和分析历史,进而阐述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拉近与历史的距离,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字,要善于在把握好“度”的同时找到最佳切入点。《走向多极化》这课内容,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多、国际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学生的相关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选好角度。笔者在本课教学中以国际社会对待两场战争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在对比中得出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结论,富有启发性、新颖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选好提问角度的同时,还需把握好问题的跨度。笔者设计了三个大问题,引导学生“神入”其中,需要学生调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外交政策及其原因等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处理好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容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一般而言,新授课的问题跨度宜小,复习课的问题跨度宜大。因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实际效果有好有差。为此,教师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尽量做到既要避免跨度过大,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注意所提问题的精度。《走向多极化》是必修一的最后一课,这时的学生已学过“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受到冲击”等内容,对中国、苏联(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的对外政策已有所了解。笔者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设计的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保持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因而,要把握问题的精度,就需要教师吃透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进而设计出一些能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教师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指导学法: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锻炼其自学能力,换言之,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很多,如史实的记忆方法、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等等。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这些学习方法,以促进其学会学习。
  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几乎每节课都设有这一环节。预习,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学习观念,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在正式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课后很难抽出时间预习历史,因此笔者在一堂课中通常会留出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预习新知。应该说,很多教师都很注重预习环节,也注重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难点;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以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在预习的时候,学生还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即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预习方法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对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教师只需提出几个思考题,就能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而对于那些基础一般乃至较差的学生,无论教师怎么要求“圈、点、画、批”,都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会运用好资料的相关内容(比如《新坐标》的“课前·基础·自修”部分),指导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在教材上圈画(写)出相关内容。这种预习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节内容的大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对难点知识稍加点拨,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长期坚持此种预习方法,学生会逐渐形成把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思路,如历史事件三要素(原因、经过、影响),历史人物四要素(时代背景、个人经历、重要思想、评价),等等。
  四、结语
  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如科学把握課程标准、吃透教材、充分把握学情等,兹不赘述。值得肯定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更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智慧把握。而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长期积累,更需要教师具有高昂的工作激情以及实现教育理想的毅力。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结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只有我们教师进行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并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5-8.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7101.htm